开栏语
今年,新会区在全区37个社区开展2024年度社区“书记项目”。圭峰会城各社区党组织结合工作实际,深入调研,选定“书记项目”主题,明确项目的目标、分工、措施和完成时限、重点难点,制定工作方案等,探索党建工作“新路径”,开辟基层治理“新赛道”。今起,本报联合圭峰会城推出“圭峰会城社区书记项目”专栏,通过直击各社区“书记项目”成效,挖掘基层治理提质增效新会样本,以“小切口”撬动基层服务“大提升”。
11月26日上午11时左右,记者来到会城街道北门社区的“党群服务一条街”,300多米长的街道汇集了党员服务中心、康园中心、社会组织中心等多个社会服务平台。正是午餐时间,社区长者食堂迎来了一群“老友记”,霞姨就是其中之一。北门社区长者食堂开张之初,霞姨就开始光顾了,是长者食堂的忠实“粉丝”。她很高兴地告诉记者,近期,北门社区长者食堂完成了升级改造,天花板修整了,照明灯换新了,墙壁粉刷一新,布置得更温馨,到食堂就餐更舒适。
文/图 钟珍玲 叶田
据悉,长者食堂升级改造工程是北门社区“书记项目”的年度重点工作之一,旨在让“老友记”在“家门口”享受更好的就餐体验。“长者食堂运营多年,荤素搭配、营养美味的餐食一直很受居民欢迎。现在每天就餐人数有近百人次,确实有效解决了困难、独居长者用餐问题。在专业社工和社区志愿者的支持下,食堂开启送餐服务,更便利了。”社区工作人员郑翠婷告诉记者。
北门社区是会城街道一个老年人多、工薪阶层多的典型老旧社区。一直以来,北门社区党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满足居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以“一老一小”幸福生活为抓手,持续提升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提质增效,用心用情用力服务居民群众,让其在“家门口”享受“朝夕”美好,让“夕阳”更红,让“朝阳”更艳。
在推动养老服务方面,除了办好长者食堂,北门社区还不断延伸服务触角,精准对接,注重普惠化贴心化服务。如,持续完善日间照料中心,提供基本日托服务;推动困难独居长者适老化居家改造,创造友好的老年生活环境;通过社区工作者、社工、义工“三工”结合模式,定期走访慰问辖区独居、困难长者,降低独居长者、空巢老人的孤寂感;利用社区新文明实践站办好新会北门老年大学,开展瑜伽、声乐、舞蹈等课程;定期在党群服务中心举办红歌颂唱活动,在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定期举行安全、心理、防诈骗和养生讲座,提升长者科学文化素养;成立老人大学志愿服务队,鼓励长者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如重阳义卖、科普宣传、绿植认捐认种等。
“每天的生活都是丰富多彩的,和社区工作者、网格员、社工等都处成了朋友,真的幸福感满满。”刚刚结束社区舞蹈队训练的北门社区居民甜姐笑着说。
由于社区比较多双职工家庭,护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也是社区服务优化工作的重点之一。“考虑到居民的现实需求,我们积极链接‘大党委’资源,挖掘社区退休教师等资源,打造‘爱心学堂’特色服务项目,常态化提供嵌入式托管服务。我们还开展系列公益项目课堂,整合区、街道、社区三级工会,引入社工机构,开办职工子女暑期托管班,广受居民欢迎。依托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等资源,我们定期开展家庭家教家风公益课堂和法制教育,为亲子搭建良好沟通桥梁,增强青少年的法制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北门社区党委书记谭国仔介绍道。
如今,在多样化服务的带动下,北门社区居民更具主人翁精神,大家既是服务的接受者,也是社会治理的参与者。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和决策,形成了自下而上的管理模式,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