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行量不过1000册;读者多是海外乡亲及其后代……谈起《澄溪侨刊》,60余岁的老人谭池顺无比动情,见到从海外回乡的侨胞,就会向他们塞去一本不到A5纸大小的薄薄的杂志,“这是杜澄的村办杂志,乡亲们想家的时候,可以拿出来翻翻”。
谭池顺的另一个身份,是开平市长沙街道杜澄侨联主任,2020年接任该职后,他成为一名基层侨务工作者,践行为侨服务的使命。彼时恰逢新冠疫情发生,侨胞们不能回老家寻根,有的侨胞便找到谭池顺,提供简单的资料,委托他在杜澄寻找亲人。
因是著名侨镇,长沙街道还有很多默默开展为侨服务工作的老前辈。长沙街道有《澄溪侨刊》《波罗侨刊》《楼冈月刊》三份侨刊,这些侨刊就像锦书一样,连接着万里之外海外侨胞的情愫。“寻根的方式各式各样,利用侨刊在长沙街道寻根常常能取得比较显著的效果。”长沙街道侨办负责人梁景舒说。 江门日报记者 易航
最朴素,最直白
长沙街道常住人口8.2万人,同时还有约10万名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在过去,侨刊就是家乡与侨胞联谊的重要纽带。
翻开乡镇侨刊,不少家长里短的消息映入眼帘,侨胞通过这些最朴素的文字,以最直白的方式了解乡情。在以宗亲或族姓为纽带的侨刊上,寻亲启事往往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澄溪侨刊》创刊近100年,杜澄(杜澄是当地村民对长沙街道杜溪村、新民村、爱民村这一片区的俗称)的村刊,读者主要以该村海外侨胞为主。“虽然侨刊的力量很薄弱,但对于海外谭氏乡亲来说,仍然是一股甘泉。”担任杜澄侨联主任的4年间,谭池顺经手了6位海外侨胞的寻根事务,这些侨胞都是因为看到《澄溪侨刊》而向他寻求帮助的。
谭池顺向记者讲述了一则寻根故事。1958年,马来西亚归国华侨谭女士回国后因当时交通不便,被广东省侨联安置于广州生活。她的父亲谭赞出生于191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大哥谭逵贺、二哥谭祯贺毕业后被分配到汕头工作,现已去世。谭女士想找到大嫂、二嫂等亲人,而她只知道自己祖籍是长沙街道杜澄永南村,在缺失其他信息的情况下,寻亲之路并不顺畅。
2023年,谭女士寻求开平街道侨联的帮助。因行政区划的变化,杜澄永南村现在已改为爱民村,工作人员便将寻找的重点放在爱民村。谭池顺正是爱民村人,他逐户走访村中的老人,争取打听到更多消息,同时在《澄溪侨刊》发布谭女士的寻亲信息。经过多方的努力以及热心群众的帮助,最终谭女士寻到嫂子等亲人。
广发动,不放弃
寻亲的侨胞大多数为侨二代、侨三代,由于历史等原因,他们与国内的亲人失去联系的时间短则十几年,长则近百年,对祖籍地的感情也相对较为模糊,仅有的信息多数来自长辈的口述。《楼冈月刊》主任吴耀雅表示:“寻根工作要有根有据,需要广泛发动周边人参与,并且做到坚持不懈。”
2023年12月,美国侨胞谭先生写信向开平市侨联求助,需要寻找亲人,但他掌握的信息并不是很详细,仅仅知道父亲是塘口水边人。侨务工作者曾在塘口水边谭氏族谱寻找,但并未找到其父的名字,也没有更多相关信息。此时,谭先生又想起父亲的一个妹妹(即谭先生的姑妈)名叫谭清丰,嫁给了周边村庄的吴先生。他还找到了母亲在50多年前与姑妈的信件,有通信地址和姑妈一家当年拍的一张相片。谭先生希望能找到姑妈或姑妈的后人。
长沙街道根据谭先生提供的信息,当即向长沙侨务工作群以及《楼冈月刊》工作群发送寻亲启事,同时向年长的老人家了解情况。吴耀雅看到相片后,发现相片中的一位村民正是他熟知的好友吴兆安。“考虑到年纪确实比较接近,我便根据信息来到吴兆安家进一步核对。原来他家中也珍藏着一张和谭先生提供的一模一样的相片,这为谭先生找到姑妈的后人提供了帮助。”吴耀雅说。
吴耀雅表示,能否帮助侨胞寻亲,要看为侨服务的网络织得好不好,这需要村委会和所有侨刊工作者共同发力。
广结缘,助侨村
“乡村侨刊工作者大多是退休老人,年龄在60岁以上,退休前多从事教师或者文化类工作。他们对村情侨情熟门熟路,成为为侨服务的中坚力量。”江门市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黄柏军表示,由于经费有限,他们都是无偿为侨胞服务,任劳任怨,这种精神令人钦佩。
在帮助海外侨胞寻根的过程中,老侨刊人收获了友谊,也赢得侨胞的尊重,为家乡发展贡献了力量。梁景舒感慨道:“长沙街道是著名的侨镇,对于一个地方来说,帮助海外侨胞寻根背后的意义重大。”
让《波罗侨刊》主编周池威印象深刻的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居住在澳大利亚悉尼的侨胞周承业、周新权父子回乡寻根,侨刊成功帮其寻找到在家乡的亲人。这激发了周承业、周新权父子在家乡投资的热情。不久后,他们在波罗村投资建设了东乐工业区,引进了大量企业,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为波罗村发展带来了资金。
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今年4月,越南华侨周先生由越南飞到广州后,在网上查找相关信息,以问路的方式来到长沙街道侨务办公室,开启他的寻根之路。
周先生将已知的情况告诉侨务工作者。“父母早在1948年左右因战乱逃亡到越南生活。当时父母亲也是30多岁,还带着在波罗村出生的哥哥和姐姐,之后全家一直在越南生活。”周先生说,他在越南出生,但由于当时交通和通信都不发达,很难与家中的爷爷奶奶联系,唯一的联系方式是书信。其爷爷奶奶在家乡因没有亲人照顾,认了一位干儿子,乳名“牛羚”。最后,双方连通信都断了,周先生再也没有收到更多关于爷爷奶奶的信息。
工作人员听完他的口述,立即编辑成文字发布到波罗侨刊群和新建的波罗工作群,并叮嘱西安、东乐两个村委会的侨务工作人员多向村内长者了解相关情况,还通过周氏族谱查找周先生爷爷和父亲的名字。
周先生目睹工作人员认真的工作态度,当场捐款2000元当作工作经费。工作人员坚决拒绝了,连忙解释道:“我们是服务窗口,为群众服务是我们的工作职责,从来不收一分钱。如果你一定要捐款表善心的话,可以捐到你们家乡的波罗侨刊社。它是一份侨刊,也是侨胞们的‘集体家书’,办刊所有经费全部由海外侨胞或热心人士捐赠。”
经过工作人员的耐心解释,最后周先生将经费转交给波罗侨刊社。波罗侨刊社为感谢周先生的热心和善心,赠予了他几本《波罗侨刊》,并承诺在《波罗侨刊》刊登周先生的寻根信息,今后也将继续把侨刊寄给周先生,让他随时随地了解家乡的变化,化解思乡之情。
不久后,周先生返回越南。周池威遗憾地说:“周先生此次回国的时间短,查到的信息有限,仅有的几条线索又折断了。我们一定会继续跟进,一有相关的信息便立即通知周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