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过,很多学生面对作文时常常无从下笔,或是凭空想象或是过度参考范文,内容毫无情感可言。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只有立足生活,作文才有真实的表达,才能写好作文。
睦洲镇新沙小学牛古田校区 刘文洪
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 作文现状
缺乏良好的阅读与写作习惯。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语文知识,在课后完成语文作业,除此之外,缺乏广泛有效的课外阅读,缺乏好词好句的积累。
缺乏写作兴趣和写作素材。小学高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生活阅历,没有写作素材可写是缺少对生活的观察,一写作文就感觉困难重重。
写作内容缺乏真情实感。在平时批改作文中,笔者发现学生能够写出日常观察到的生活场景甚少,而且语言表达干巴巴,缺乏发自内心的情感体验。
写作缺乏有效指导。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容易忽略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不少学生作文表达平铺直叙,没有段落层次,不懂章法。
改进作文教学的五点做法
开展课内外广泛阅读。《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指出:“阅读文学、科普、科幻等方面的优秀作品,学习梳理作品的基本内容,针对作品中感兴趣的话题展开交流。”目前,学生主要订阅的报刊有《青苹果》《少先队员》等,通过鼓励、带领学生阅读,帮助学生增长知识,积累好词好句,获得不同的生活体验,更好地感知要联系生活进行写作。同时,根据阅读需要,定期开展交流分享。
积累生活中的写作素材。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常见的事物,通过语言、文字的形式描述出来,这就是写作的素材。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家庭成员之间都会发生比较有趣的事情,可以让学生进行记录。节假日,家庭外出游玩,看到的美丽风景,看到的人和事等,都可以是写作素材。
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在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在体验中收获写作素材。例如,植树节,师生来到校外的河畔植树,让学生观察春天,学生看到了清澈的河水倒映蓝天白云,看到了河堤的落叶杉挺拔俊秀、长出嫩嫩的绿芽,看到了开着白色小花的柑树生机盎然……这就是春天,是走出学校看到的生动的春天。
写作方法的有效指导。《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指出:“学习记笔记、列大纲、写脚本、画思维导图等整理和呈现信息的方法;学习通过口头表述和多种形式的书面表达,分享观察自然、探索科学世界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例如“我的家乡”写作活动中,教师布置学生利用周末与父母一起绕着村里村外走一走,感受村里的变化和发展。交流时,学生言之有物,经过梳理,整理成思维导图,写作时就容易多了,下笔如有神。
科学评价,展现成果,树立信心。教师批改学生作文时应充满爱心,通过积极向上的引导,使学生对作文保持热情,在心理上减少对写作的畏惧。同时,杜绝学生过分依赖范文,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写。此外,将学生的优秀作品推荐到报刊、参加征文比赛等,积极链接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展示平台。通过有效的指导、批改和评价,肯定学生的努力,帮助学生树立写作的信心,让学生感受到写作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