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往村里没有进行生活污水管理,大家都不敢靠近排水口。现在政府大力治理,水体不再发臭,村里环境越来越好!”在近期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成效排查中,蓬江区天乡村沟渠的水体质量总体改善明显,居住在天乡村的谭先生为近期的变化点赞。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蓬江区推进“百千万工程”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今年以来,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联合水利、农业、生态等部门以及属地镇、村,积极发动村民,通过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方式,加快推动农村污水治理工作。
目前,蓬江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已实现“三基本”,即基本看不到污水横流,公共空间基本没有生活污水乱倒乱排现象;基本闻不到臭味,公共空间或房前屋后基本没有黑臭水体、臭水沟、臭水坑等;基本听不到村民怨言,治理成效为多数村民认可。
江门日报记者 罗霈 通讯员 袁美清
自上而下
按下治理“启动键”
今年7月,生态环境部举行新闻发布会时强调,要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不照搬“城市经验”,各地筛选建立适合本地区特点的治理模式和技术工艺。
蓬江区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针对农村呈现广、散、乱、碎的聚落分布,以及基础设施发展水平滞后的特点,按照“全区一盘棋”的指导思想,全面加强区级统筹管理,由区级统一筹划、统一实施、统一推进,切实提高管理层级、管理水平,自上而下按下治理“启动键”,坚决杜绝工作层层下放、标准层层递减、力度层层弱化的现象。
同时,全区实行系统规划、科学设计,综合考量设施实用性、融合性,确保治理工作有章可循、有序推进;充分利用村内的原状排水管(渠)、化粪池的排水设施,采用总口截污等方式,减少管网施工对村民的生产生活影响,同时降低治理成本,采用先进、成本可控的治理技术和设备,提高治理效率和质量,推动长效管控。
精准施策
按下治理“提速键”
在棠下镇石山村,以往由于没有污水处理设施,村民只能通过村前屋后的明渠将生活污水排放至附近的鱼塘或者河道,由于生活污水进入河道和鱼塘前没有得到有效处理,导致河道底泥发黑,既影响了河道水质,也影响了人居环境。生活污水经过的明渠和河道在炎热天气下暴晒发臭,不时还会引起村民不适。
2021年,石山村污水处理设施和管网建成使用,生活污水通过管道收集后,进入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并净化排放,原本受污染的鱼塘和河道、村前屋后的明渠等逐渐没有了异味,村内环境得到大幅改善,污水治理成效得到村民的认可。
一直以来,蓬江区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根据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污水排放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治理方案:对于人口密集、污水排放量大的村庄,靠近城镇污水处理厂的,直接纳入城镇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对于位置相对偏远、居住集中、污水排放量较大的村庄,采用分散式集中处理;对于居住分散、污水排放量小的村庄,则采用资源化利用处理。
截至目前,蓬江区共有330个自然村,其中247个自然村生活污水采取纳入城镇污水管网/厂的治理模式,65个自然村生活污水采取分散式集中处理的治理模式,18个自然村生活污水采取资源化利用的治理模式,通过精准施策按下治理“提速键”。
长效管理
按下治理“组合键”
为确保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取得长效成果,蓬江区积极探索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按下治理“组合键”,落实专业运维团队对建成设备进行养护,同时通过建立区、镇、村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监督制度,设置污水治理绩效考核机制,设立工作群、实地走访、在设施公告牌公布运维人员联系方式等多种形式,提高设施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推动管网设施智能化、数据化,用有限的成本发挥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最大效能。
此外,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积极发动群众力量参与,引导家家户户营造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人人知晓、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通过定岗定时巡查管网、清掏污泥,用好村规民约、红黑榜、公开栏,构筑监管体系,做到让治理设施“看着管用、用着实用、长期能用”。
接下来,蓬江区将继续深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不断提升治理水平和管理能力,让污水治理的成果渗透到乡村每一个角落,进一步擦亮绿水青山“底色”,让美丽乡村“颜值”持续“刷新”,为构建美丽乡村、推动“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