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日报记者 毕松杰
黄茅海跨海通道建成通车后,能给江门的交通区位条件带来哪些历史性突破?相对以往,有哪些直观量化的交通出行时间改变?如何进一步丰富和提升路网对接,进一步扩充与黄茅海跨海通道的“脉络”连接?如何充分发挥其与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联动互促作用?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谭炎明,看江门如何充分释放跨江跨海通道群综合交通优势,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加快打通大广海湾经济区
内部快速通道
谭炎明表示,黄茅海跨海通道建成通车后,进一步巩固了我市在粤港澳大湾区承东启西的节点城市定位,江门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珠西都市圈重要增长极的战略定位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大广海湾经济区将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新格局。
经测算,黄茅海跨海通道通车后,从大广海湾经济区到珠海高栏港经济区的距离由60公里缩短到30公里,时间从60分钟缩短到20分钟,到珠海金湾机场也由1小时缩短到30分钟,到香港国际机场只需60分钟,大大缩短了大广海湾经济区往来港澳以及珠海地区的时间。
港珠澳大桥、黄茅海跨海通道、深中通道、深江铁路等大湾区跨江跨海通道群推动了江门区位迎来历史性突破提升,为推动大湾区承东启西枢纽门户的地位愈发凸显,市交通运输局大力统筹推进公路铁路港航项目建设,确保银洲湖高速、江鹤高速改扩建、国道G325开平段、省道S270鹤山段于明年建成通车,加快南新高速、国道G240新会段等一批衔接“双通道”的路网动工建设。同时布局一批强支撑、补短板、增后劲、利长远的重大交通项目,重点推进江肇第二高速工可深化,争取广台高速开平至台山段尽快开工建设,加快谋划建设大广海湾深水港码头、深江合作区至港邑绿色产业园的快速通道。
“以我们正规划研究的国道G228西部沿海高速崖南出口至港邑产业园西区段改线工程项目为例,该项目是串联深江合作区、港邑绿色产业园、大广海湾RCEP经贸科技文化合作交流中心等产业园区的快速通道,项目建设将充分发挥港珠澳大桥、黄茅海通道的联动效应,让大湾区东岸车流到达江门后能快捷互联互通,实现大广海湾各产业板块之间30分钟互联互通,进一步强化大广海湾经济区与深圳、香港、澳门等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交通互联,加速构建‘大湾区1小时经济圈’。”谭炎明说。
调整台山至珠海机场
客运公交路线
黄茅海跨海通道建成通车后,从江门台山到珠海金湾实现30分钟直连、1小时通达港澳,串联起香港、澳门、珠海三大机场。
“我们与珠海方面进行了对接,根据两地的企业分布和出行需求进行定制客运和旅游线路开通可行性分析。初步计划调整台山到珠海的线路,由原来的8个班次增加到16个班次。而且停靠点更多,尤其是首次增加了珠海机场停靠点,台山市民乘坐飞机将更加方便。此外,还将增加一条台山到珠海拱北的自由行旅游专线,每日往返1班车。下一步,我们将根据客流实际情况,动态增加班次和开通专线,并积极与珠海机场沟通,研究参照深江航空港的模式开通机场专线的可行性。”谭炎明说。
加快融入大湾区世界级港口群
今年8月,崖门出海航道二期正式通航,船舶通航能力提升至2万吨级。黄茅海跨海通道跨越的黄茅海航道,是连接珠海高栏港和江门新会港的重要水运航路节点,能够满足1万吨级船舶全潮单向通航、2万吨级船舶乘潮单向通航,如今这条“黄金水道”再添关键交通优势。
“接下来,我们将加快完成江门港总规修编工作,加大对江门港的建设投资力度,在现有崖门出海航道二期2万吨级通航能力的基础上,谋划3万—5万吨级崖门出海航道三期工程,加快推进深江合作区5万吨级公共码头、广海湾港区大型深水港等项目规划建设,形成‘内河+出海航道’联运体系,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港口群。同时,利用黄茅海跨海通道建成后到珠三角核心区运输时间的缩短,在长远上布局大广海湾深水港的规划和建设,依托江门沿海地区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进一步吸引粤港澳核心区香港、深圳等临港产业在大广海湾的落户和发展。”谭炎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