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月山镇种粮大户、开平市月山镇水稻种植大户新质生产力发展促进会副会长王晓庭在田间指挥收割机收割,脱粒、包装、搬运上车,农户们在田间地头忙活开了。
金黄色的稻田上,收割机轰隆作响,落户月山镇的中国人保江门地区首块水稻种植示范田成功收割,曾经荒芜的土地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迎来大丰收。
月山镇农业农村办公室主任曾桂塬表示,今年是这片水稻种植示范田复耕的首年,水稻的良好长势让他充满信心。曾桂塬估算,每亩最少能收获稻谷400多公斤。
这片水稻种植示范田的成功种植与收获,是当地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为“百千万工程”筑牢“耕”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有力举措。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敖转优
携手企业
变撂荒地为高产田
当天,收割机来回穿梭,在机器的轰鸣声中将水稻“收入囊中”,再喷涌出金黄谷粒,这些沉甸甸的丰收成果产自曾经撂荒的田地。
据悉,这片面积13.33公顷(200亩)的撂荒地位于月山镇钱岗村委会潮安、龙溪、祥岗村以及博健村委会联兴一、二村。
土地为何撂荒?月山镇党委副书记叶绍聪表示,月山镇钱岗村委会和博健村委会这片土地地势平坦,适合机械化耕作,然而,由于极端天气频发、农田基础设施损毁、河道淤积、耕地肥力下降、用水能力不足,以及农资成本上涨和粮食价格下跌等多重因素影响,导致种粮收益降低甚至亏损,农户的种粮积极性受挫。
为守住耕地红线和粮食底线,月山镇主动作为、积极行动。月山镇党委书记冯我占表示,该镇依托企业优质项目优势,推动村经济联合社与辖区技术企业签订“村企合作”入股协议书;探索土地流转新模式,推动村经济联合社统筹土地,整合资源统一由种植大户实现连片种植,破解撂荒地整治难题;依托高新技术企业力量,推动企业技术在农户实现成果转化。此外,月山镇采取奖补政策,进一步提升农户开发撂荒地的积极性。
今年6月28日,月山镇启动现代农业发展能级提升“六个一”工程,旨在推动村集体、企业、农户联动合作,开展撂荒地整治项目,巩固和提升复耕复种成效。“在这一背景之下,我们携手中国人保,通过资金扶持,成功改造撂荒地和低产地,将这片田地打造成为现代化水稻种植示范田。”叶绍聪介绍,月山镇对这片撂荒地进行了重点改造,项目总投资近20万元。
开通沟渠、拓宽道路、安装监测设备……经过一番改造,如今,这片撂荒田摇身变成高产田。“中国人保提供资金支持,帮助我们改造撂荒地,复耕复种不仅盘活了土地资源,还带动我们在‘家门口’增收。”王晓庭说。
中国人保江门分公司党委委员、总经理助理袁志斌表示,企业将以月山镇这片水稻种植示范田为起点,发挥作用,为侨乡粮食安全提供优质服务,为广大种粮大户保驾护航。
科技助农
推动粮食稳产增产
“在水稻种植示范田建设过程中,我们作为承接种植复耕的主体,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和技术力量。”江门市德稻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总经理李德新说,该社克服了重重困难,通过科学种植、精细管理,使得水稻示范田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我们还充分发挥辖区农业企业的技术优势,实施技术指导和服务保障。”叶绍聪表示。
据悉,今年以来,月山镇积极开展科技助农行动,通过引入企业作为农户发展的智囊团,整合江门市德稻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凯米瑞特肥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的技术力量,为农户提供产品、技术指导、收购保障等,实现为农添技、助农增收。
月山镇的一系列措施是开平市有序有效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的一个缩影。目前,开平全市撂荒地复耕复种取得阶段性成效,粮食种植面积比去年有所增加。
“我们将以水稻种植示范田的成功经验为借鉴,积极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模式,引导更多社会力量、企业机构和种植大户参与耕地保护和粮食生产,共同端好‘饭碗’。”冯我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