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阳光正好,在塘口镇仓前村,仓前舞狮队的七旬“资深队员”谢辑将狮队的几个狮头拿出来晒太阳。“过年的时候会很热闹,不光我们自己村子要舞狮,周边很多村子都会邀请我们过去舞狮,有时候,我们还会去到恩平呢!”谢辑一边打理舞狮队的物品一边说道。
仓前舞狮民俗于日前入选开平市第六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仓前舞狮队是该项目的群体传承人。记者走访发现,这支舞狮队不是一只登台表演的狮子,而是一只代表着深厚文化内涵的“礼仪之狮”。
江门日报记者 张华炽
历史 舞狮民俗源远流长
仓前村位于开平市塘口镇、珠三角西南部,该村由谢氏祖先谢荣山开基于元朝末年,至今已有近700年历史。谢氏族人共繁衍了28代,大约四五万人,分布于塘口镇潭边院和海外。作为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仓前村保留了完整的具有开平本土特色的村落元素及民间习俗,仓前舞狮更是开平地区完整流传至今的本土民俗,是岭南舞狮技艺与开平本土地域的民间信仰、乡土文化结合的完好体现。据清道光年《开平县志》所记,当时此地的狮舞与贺年民俗关系密切,具备民间“百戏”的特性。与单纯强调技术观赏性的舞狮活动不同,仓前舞狮民俗与村民的日常关系密切,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今年70岁的谢辑回忆,仓前舞狮队曾受邀到苍城镇某个兄弟村舞狮交流。当时,这个村给仓前舞狮队出了个小难题——村口前的鱼塘搭了一座独木桥,要走过独木桥才算真正登门。鱼塘水面宽阔,简陋的独木桥在风中摇曳,有人觉得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谢辑二话不说,舞起狮头,在众人惊讶的目光中走过独木桥。“当时他们村的舞狮队成员对我们竖起了大拇指,夸了一句‘了不起’。”谢辑说道。
舞狮作为一项源远流长的民俗,有着各种各样的规矩,舞狮队到其他村舞狮更是如此。谢辑表示,若是到别的村子舞狮,为表示欢迎,当地的舞狮队会出来迎接,也可能会出“难题”考验上门的舞狮队。“其实也不是真的为难,对方知道你的本事,特地搭台子让你服众的。”谢辑道破了其中的玄机。此外,舞狮队到别的村子舞狮,对方出来迎接表示欢迎,自己的狮头必须比对方的狮头低上一些,这是“客人的礼数”。不但如此,舞狮队要在别的村子门楼前鸣锣敲鼓舞起狮子,进村后,还要到村子的祠堂祖宗牌位等地“拜访”才合乎礼数。
开平市仓东文化遗产保育与发展中心负责人沈益民潜心研究仓前舞狮民俗多年,近年来为促进舞狮队健康发展出了不少力。他说,仓东舞狮登门的规矩,别的村子的迎客礼仪,采青的套路等,都彰显着传统文化。“处处出乎‘礼’,举举彰显‘仪’。仓前舞狮民俗里的狮子,是‘礼仪之狮’。”沈益民总结道。
传承 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
仓前村委会苍一村民小组长谢雪暖回忆,仓前舞狮民俗由来已久,将近古稀之年的他仍记得年幼时舞狮是村里逢年过节最热闹的事情。“我们很多村民关注舞狮,其中不乏港澳同胞、海外乡亲。”谢雪暖回忆,今年春节就有不少从香港回来探亲的年轻人想要加入舞狮队。
作为本土民间风俗,仓前舞狮民俗属于集体传承。谢雪暖表示,开平人早年学习舞狮,多是以村中教头为师,或是从村外专门邀请师傅回来教导,或是年轻人得到长辈允许,相约寻找武馆拜师学艺。
谢辑的父亲是舞狮队的领队,谢辑从小随父亲跟着舞狮队四处奔走,常常在一旁学习舞狮的步伐、动作。谢辑10多岁时,得到舞狮队老师傅的认可,开始舞狮头,今年70岁的他仍是队里舞狮头的一把好手。“主要是练好马步,还有手部力量等,最关键的是要学会舞狮的礼仪。我常和舞狮队里的年轻人说,基本功差些可以练,乡亲们能理解,可是礼仪不对那就贻笑大方了,甚至可能产生纠纷。”谢辑说道。
如今,仓前舞狮队成员约有30人,每到农历大年初一,谢辑和老伙伴在祠堂敲起锣鼓,成员们就会前来集合。“不用特地通知,大家都很热情。早些年,我们这里更热闹。”谢辑说,现在许多青壮年搬到开平城区居住,村里少了许多人,舞狮队也面临青黄不接的问题,希望这项传统民俗能后继有人。
“我们现在开设了体验课程,把舞狮民俗的部分项目加入仓东研学的课程内容,让更多人了解仓前舞狮民俗。此外,我们计划开设假期公益课程,让村里的孩子了解、熟知我们的舞狮民俗。”沈益民说道。
“入选开平非遗的是舞狮民俗,重点在于‘民俗’二字。舞狮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希望传递这样的信息。”谢雪暖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