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十大关键词 看高质量发展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2024 年 12 月 19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十大关键词 看高质量发展
——回眸新会教育这一年
新会各校重视心理教育,开展主题心育课程,守护学生身心健康。冯瑶君 摄
新会进一步规范学校食堂和供应商管理,让孩子们吃得健康、放心。冯瑶君 摄
新会各校坚持素质教育,让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新会进一步加快大湾区职教城建设,图为广州华立学院江门校区。学校供图
新会区教师发展中心积极开展名师交流等教研活动,促进教师成长。
新会各校加强作业管理,为学生减轻书包重量。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多维发力,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今年,新会区教育工作交出了优异答卷:全区教育经费投入持续增加,教育质量提升取得新突破,教育改革力度持续加大。新会在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教育强区建设上迈开了扎实的一步。

    新会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地位,以非常的决心、超常的力度办好教育。全区教育系统在全面实施“十大工程”的基础上,把建设教育强区作为全区教育系统的工作主线、头等大事,以“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为指导思想,让全区学生“塔基更实、塔身更强、塔尖更高”,为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打下坚实基础,奋力将新会打造为走在江门教育前列的教育高质量发展区。

    接下来,让我们通过十大关键词,看新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亮点、新成效。

    文/图 钟珍玲(署名除外)

    关键词一:党建引领

    再造教育发展新优势

    今年3月,新会区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会顺利召开,明确要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围绕“百千万工程”,结合全区教育发展现状,再造新会教育发展新优势。要高度重视,让尊师重教风尚成为社会常态,做到“经费优先保障、项目优先建设、问题优先解决”;要突出优质均衡,围绕“百千万工程”,全面实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十大工程”,为推进“双创”工作积蓄后劲,加快构建城乡融合、区域协调、校际互补、群体共享的教育新格局;要凝心聚力,共同发力,努力构建“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家长—社会”五级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形成教师爱教、学生乐学、家长关心、社会支持、多方发力的教育良好格局。

    今年以来,新会区教育系统以专家宣讲、党组织书记讲党课、主题党日学习等形式,全覆盖开展学习100多场次,参与学习3000多人次;深入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引领全区教育系统以教促行,其中,平山小学获评全省基础教育党建工作示范校,陈经纶中学等4所学校获评市基础教育党建工作示范校;完成中小学领导体制改革,选优配强84所学校党组织书记、专职副书记;制定并印发《新会区教育系统“百校联百村行动”工作机制》,107所学校开展结对帮扶活动1019场。

    关键词二:结对共建

    建立共同体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今年,新会区新增新会葵城中学、新会文华小学、新会东区学校、会城菱东幼儿园教育集团,组建江门市广雅中学、新会尚雅学校公民共建教育共同体,新会一中、江门市广雅中学、新会尚雅学校、新会葵城中学、新会区正雅学校成为一体化发展区结对共建龙头学校,新会教育高质量发展更添动能。

    目前,全区所有公办学校和公办幼儿园100%纳入教育集团,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增量。借助城区优质学校的师资力量、备课模式、管理模式、教研教学等优势,成功带动镇村学校整体提升。其中,新会圭峰小学教育集团获评第一批广东省优质基础教育集团。

    关键词三:扩容提质

    让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

    今年是新会区民生提质服务年,构建高质量公共教育服务体系被列入2024年区十件民生实事之一,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群众享受“家门口”的优质教育服务成为区教育部门的重要工作事项之一。

    今年,新会区加大教育扩容提质投入,重点开展文华小学扩建工程以及华侨实验第二小学改建工程,推动梅江小学提质升级落地落实,回应人民群众家门口“上好学”的期盼。9月,新会文华小学新建教学楼正式投入使用,新增优质学位600个,新会文华小学与梅江小学结为姐妹学校,采用名校结对、名师交流、纳新培优、资源共享等模式推动两校提质升级。对原天禄小学、天禄中学进行改扩建,打造成为新会华侨实验第二小学,新增学位810个。新会华侨实验第二小学加入新会华侨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学习优质品牌学校办学理念、管理经验和教育教学方法,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增强对周边片区学龄人口的吸引力。

    关键词四:交流合作

    促进城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在推动教育集团发展的基础上,新会区广泛建立城乡教研教学、学校管理等资源共享制度。如新会一中、新会华侨中学进一步强化与新会一中附属凤山湖中学的交流,常态化开展行政管理、教学跟岗等交流活动。全区大力推广省“城乡学前教育一体化”试点项目,借鉴“机关幼儿园+大鳌镇”先进经验,成功申请市级试点项目——“实验幼儿园+崖门镇”一体化发展项目,推动城区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有效促进城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申报2个省级学前教育共同体,提升一批优质幼儿园办园质量,扩大各镇街优质资源覆盖面和受益面,辐射带动各类幼儿园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五:名师培养

    扎实推进“新强师工程”

    据新会区教师发展中心统计,2024年,全区新增广东省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学员4人,市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13人。今年,新会持续扎实推进“新强师工程”,评出49位区级“四名”工作室主持人,选拔培养入室学员不少于500人;新增正高级职称教师3人、副高级职称教师136人、中级职称教师83人;公开招聘教师242人,其中研究生86人。

    过去一年,新会区城乡教师交流轮岗人数达493人,其中校长交流16人、中层行政交流24人,城镇到农村交流总人数125人,交流人数占教师总数8.4%,城镇学校、优质学校交流轮岗比例19.4%,骨干教师交流轮岗占交流总数的56.3%。15名新招聘的农村教师到城镇中小学跟岗学习一年,快速成长为学校骨干教师。

    关键词六:五育并举

    素质教育成果丰硕

    全区各校坚持五育并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硕果累累。成为江门首个“全国规范化家长学校实践活动实践区”“广东省中小学智慧应用示范区”;10所学校被评为“广东省中小学智慧应用示范校”;7所学校获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新会一中获评“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实验校”,新会平山小学获评“广东省中小学数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示范校”,梁启超纪念中学获评“广东省航空航天特色学校”,新会尚雅学校获评广东省中小学“优秀创客教育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全区新增心理健康专业教师25人,其中新招聘教师21人。全区各校每个班级均设立安全心理委员,发挥朋辈心理辅导的积极作用;建立课堂心理测评登记制度,发动科任教师的作用,做好提前干预工作,守护学生身心健康。

    关键词七:优化服务

    全力守护学生健康成长

    今年,在教育环境改善、教育服务提质方面,新会区各校亮点纷呈。崖门镇黄冲小学成为全国“乡村温馨校园建设”典型案例,新会凤山湖实验小学获评“江门市乡村温馨校园”。以省教育强镇复评为切入口,督促复评的双水镇、古井镇投入超1500万元,新增计算机621台、教学平台及投影设备111个、图书近2万册,发现并整改问题41条。制定中小学、幼儿园校膳食营养健康工作计划,与第三方机构合作,推进营养健康计划和培训工作。深入推进“厕所革命”,完成农村学校沟槽式厕所改造。完成9所学校的运动场升级改造。完成9所学校的食堂燃气改造工程和19所寄宿制学校的宿舍烟感器、用电改造工程,全力守护学生安全。

    全区已开通117条校园定制公交专线,有效解决25所学校超3600名学生的出行需求。开展“反光马甲护佑平安上学路”活动,为全区2.5万名骑车上学的学生统一配发“黄马甲”。

    进一步规范学校食堂和供应商管理。一方面,加强食堂供应商准入管理,制定并印发《江门市新会区中小学校外供餐服务项目选定校外供餐单位工作指引》,加强月度和年度考核,完善退出机制。另一方面,完善食堂物资管理制度,印发《新会区中小学校食堂食材采购工作指引》,进一步加强食堂物资出入库的管理,建立物资出入库流程,严格入库检查验收,做到物资采购与验收管理分人负责。

    关键词八:落实“双减”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024年,新会教育系统坚持践行“轻负高效”,进一步强化校外培训党建引领,成立新会区校外培训机构联合党支部。在源头加强办证审批服务指引,开通“绿色”通道,目前持证机构达129家。常态化实施网格化管理,在节假日、周六日开展安全检查、规范办学行为等专项整治。向全区的校外培训、托管机构发出告知书357份,引导未取得办学许可的培训机构尽快转型。将持证机构全部纳入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管理,平台合规率达100%,落实机构资金监管。

    同时,新会进一步规范校内课后服务工作,明确课后服务时间,完善课后服务相关政策措施。印发《关于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书包减重”专项行动的通知》,在规范学校教材教辅的使用和数量、加强作业管理和开展课后服务等方面,为学生减轻书包重量。

    目前,全区中小学校共开设763门素质提升课程和社团活动,涵盖艺术类、体育类、科技创新和实践类、人文和潜能类、传统文化特色类、社团活动等。

    关键词九:对外交流

    拥抱大湾区加强协同创新

    随着深中通道等重要交通工程的开通,新会与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的联系更加紧密。今年,粤港澳大湾区中小学校长交流活动在江门举办,论坛环节选址新会一中,这为新会区探索大湾区基础教育协同创新发展之路提供了大舞台。新会教育积极拥抱大湾区发展,强化对外交流,今年新增新会实验幼儿园与深圳市坪山区坪山实验幼儿园、新会第一中学与香港黄棣珊纪念中学2对姊妹学校;选取新会一中、葵城中学和新会华侨实验小学等优质学校,设立港澳融合班,招收港澳居民随迁子女127名,满足学生多元需求。在促进区域平衡发展方面,持续开展新宁友好合作,持续加强新会—台山两地跨区域教育集团化办学工作,互派不少于30名优秀中小学教师开展全学段覆盖式的支教交流和跟岗学习。

    关键词十:产教融合

    大力培养实用型人才

    今年,新会进一步加快大湾区职教城建设,引入投资10亿元广东华文航空艺术职业学校完成摘牌程序,正式落户新会;推动广州软件学院建设,筹设广州华商学院和广东江门飞行职业学院。

    搭建好政企校沟通的桥梁,印发《关于建立新会区产教融合专题会议制度的通知》,明确各方要务,共建成效显著。新会机电职校与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深圳宝安职业技术学校的交流合作进展顺利,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培育省“双精准”示范建设专业1个。广州华立学院与深流微智能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举行了深流微集成电路产业学院签约暨揭牌仪式,共同培养集成电路设计人才;与莊子教育集团、雅智乐幼儿园、东区合雅幼儿园等签订校外实习基地协议;与新财富环保产业园、中集模块化建筑投资公司签订产学研协议。该校还建立广东华立湾缆产业学院;投资7786万元新增烹饪实训室、新能源汽车实训室等。

    今年以来,新会成功举办3场产教融合工作专场座谈会,组织7场“百企进校园·产教融合发展”专题调研活动,精心培养智能制造、现代服务、财经商贸、养老护理等领域的人才,落实668名学生在13家企业实习,召开2024年大专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与46家企业进行用工需求对接。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