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金融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上一版3  4下一版  
科技与金融“双向奔赴”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2024 年 12 月 2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江门以金融活水滋养新质生产力,带动新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
科技与金融“双向奔赴”

    经济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

    作为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代表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趋势,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新方向。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一些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正在创造新产业新业态,以科技创新为主的新质生产力呼啸而来,以其创新驱动、绿色低碳、开放融合、人本内蕴四大特性,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更加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

    我们要顺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趋势,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离不开金融活水的大力支持,以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其中,科技金融能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绿色金融可推动实体经济向绿色低碳转型,为新质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今年以来,江门金融业积极打造科技、产业、金融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以实际行动努力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服务好实体经济,千方百计激发创新主体活力,促进中小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之路,推动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壮大,形成经济创新主体的多元格局,有力助推江门高新技术产业和江门经济高质量发展。在金融等多方力量的加持之下,江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数量大幅增加。截至目前,我市共有3家国家级重点“小巨人”企业、27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13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1247家创新型中小企业,以及251家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新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多方合力,坚持不懈。为展现江门金融业在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的作为与成果,本报特推出《金融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江门实践》2024江门普惠金融节专题特刊,希望社会各界一起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摇旗呐喊,携手前行!

    (吕胜根)

    策划:谷江民 朱卫星 

    统等:吕胜根 万娉慈

    

    新质生产力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放眼侨乡大地,作为链接科技和产业的重要工具,聚合先进生产要素的“粘合剂”,江门金融业正加速提升服务新质生产力能力,助力江门塑造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秋收一线,各项农业新技术纷纷“亮相”,为秋粮稳产丰产、农民增产增收添保障;工业园区,高端装备制造、硅能源、新能源电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崛起,金属制品、家电、造纸及纸制品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扎实推进……从广袤原野到生产车间、研发场所,江门以金融活水滋养新质生产力,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带动新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

    有关部门数据显示,截至11月末,我市高技术产业贷款余额204亿元,比年初增长16.3%;截至9月末,我市承保科技保险保费收入6800万元,同比增长七倍,为企业提供风险保障386亿元。

    侨乡大地,青山绿水,生机勃勃,“新”意盎然。

    今天的江门,科技与金融“双向奔赴”,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之路正在铺就,高质量发展的奋进曲激扬奏响,创新活力热潮奔涌。

    江门日报记者 陈倩婷

    A 政策建设 扎稳科技金融服务基石

    2023年底,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等“五篇大文章”,其中科技金融排在首位。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随着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科技金融工作也应时而变、不断提升,满足科技创新过程中日渐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早在2022年,江门市科学技术局就印发了《江门市促进科技金融创新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旨在推进落实“科技引领”工程,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加快产业结构升级。

    2023年,中国人民银行江门市分行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科技型企业融资支持工作的通知》,推动建立科技企业常态化对接机制,支持创新专属融资产品和服务模式。

    与此同时,我市工信、财政、科技、金融等多部门联合出台贷款贴息、风险补偿、融资增信等配套融资政策,对科技金融政策体系进行多维度、全方位的补充与完善。如出台知识产权融资质押贷款贴息办法,对知识产权实际贷款额支付利息的50%给予贴息资助等。

    政策“造血”,服务“通脉”。为提升金融服务能力,让政策红利从“纸上”落到企业“账上”,我市各级金融部门及银行机构建立科技金融工作专班,明确科技金融主要职责部门,强化银企对接机制建设,精准对接科技创新领域融资需求。“我们在全省率先开展‘数字+科技+普惠金融’首贷户拓展专项行动,对接企业超1500户,新增授信超1.6亿元。此外,我们还通过指导、组织金融机构举行政策宣讲会、汇编金融支持科技企业信贷产品,切实提高金融服务科技创新质效。”中国人民银行江门市分行有关负责人表示。

    今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设立50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中国人民银行江门市分行建立项目名单“双向摸排”机制,以及“两优先”机制,全力推动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落地江门。目前,我市发放符合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要求的技术改造贷款超2亿元。

    B 创新供给 推动科创能力“金转化”

    “这笔贷款来得太及时了!”早前,江门某化学工业制造有限公司收到了一笔500万元的贷款。随着资金到账,该公司负责人长舒了一口气。

    该公司主要生产木器漆和工业漆,先后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广东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正当企业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公司的资金链却出了问题。因受市场冲击,该企业曾经一度停工停产导致资金链紧张,其下游客户也存在滞后复工、订单延后的情况。建设银行江门市分行在了解客户需求后,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为其申请个性化质量金融产品——“邑质融”。

    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江门不少企业也吹响了转型升级的号角。然而,在企业技术改造、科技创新的过程中,投入资金不足、融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等问题却成了阻碍企业发展的“绊脚石”。

    优化融资环境,破解科技型企业“成长烦恼”。近年来,江门先行先试,在全省率先推出“邑质融”、小微企业质量贷等多个“侨都质量贷”系列金融产品,把企业的质量“软实力”变为金融“硬资产”。今年初,江门发布全国首个“质量贷”地方标准——《企业质量金融增信促进高质量发展实施规范》,探索形成具有江门特色的“质量+金融”应用模式。目前,江门首批质量金融增信标准评价A级企业已获得授信超4亿元。

    与“侨都质量贷”一样完成科创能力“金转化”的还有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原来我们企业的专利也能获得银行贷款。”恩平市奥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日前,在知识产权部门的推动下,该公司首次以专利权作质押物,获得了银行贷款,推动自身创新发展。

    奥科电子是江门市推进多元化知识产权金融支持、厚植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沃土服务企业创新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据统计,2023年江门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实现倍增,知识产权质押732笔,同比增长156.8%;质押登记金额199亿元,同比增长124.9%。

    记者了解到,我市已形成“标准化+个性化、短期+长期、线上+线下”的全产品融资体系,面向科创企业推出“侨都质量贷”“邑科贷”“科创e链”“专精特新小巨人贷”“悦科贷”“工企贷”“善新贷”以及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创新金融产品,并同步提供上市贷、投贷联动等金融服务,为科创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务。目前全市金融机构对专精特新企业授信超800亿元,融资余额超300亿元,科技型企业获贷率超70%。

    C 强化支撑 助力企业点“绿”成“金”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

    2023年12月,我市有关部门联合制定印发了《江门市绿色金融支持“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积极探索金融支持“无废城市”建设的新路径、新模式、新实践,引导辖区金融机构聚焦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废旧电池回收处理等各大生态环保板块开展业务创新,推动变废为宝、变废为绿。

    在政策的推动下,绿色金融领域的创新实践不断涌现,如,江门农商银行与江门市再生资源行业协会签订“绿色金融”战略合作协议,通过盘活企业的绿色循环资产,组合保证和未来收益权质押的担保方式,为某餐厨垃圾处理项目提供超1亿元的10年期信贷资金;交通银行江门分行为某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项目提供了6088万元资金支持,推动了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料减少,降低了固体废物的处置成本。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本,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重要资源。中国人民银行江门市分行推动银行满足节水型企业和合同节水企业的融资需求。近期,我市两家金融机构联合向亚太森博(广东)纸业有限公司成功发放“节水贷”3500万元人民币。该贷款项目是目前我省最大的“节水贷”项目。

    绿色生产,绿“电”护航。我市稳步开展分布式光伏整县推进工作,以恩平市和开平市为试点,推动农发行江门市分行绿色授信近7亿元,支持整县政府屋顶发展光伏项目,接下来将在台山市和鹤山市继续推进相关工作。同时,我市大力支持小型水电站设备更新项目,推动农发行恩平支行加大与恩平市内小型水电站对接,成功向恩平市水电站提质改造项目投放贷款超2亿元。

    绿色金融助力企业全面绿色转型。我市有关部门制定《江门市绿色低碳转型项目库建设管理工作方案(试行)》,建立健全绿色低碳转型项目库动态管理机制,进一步打破银企对接壁垒,推动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有效衔接。同时,我市积极推动行业转型金融标准落地,如在陶瓷行业,充分摸查陶瓷企业转型金融需求,推动辖区金融机构积极对接陶瓷企业,组织工商银行江门分行与陶瓷行业协会签署合作协议,加快转型金融标准落地实施。

    今年以来,我市以碳减排支持工具为抓手,引导银行机构加大对辖区碳排重点领域的绿色项目信贷投放力度,降低项目企业融资成本,带动银行贷款累计投放超9亿元,支持绿色项目33个。在政策工具的撬动下,今年三季度末,全市绿色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6.0%,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7.3个百分点。

    D 优化生态 形成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

    十余家科创企业,数十个硬科技项目,涵盖绿色环保、生物医药、智慧农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今年以来,我市举办了多场科技金融路演活动。一项项“硬核”科技令人耳目一新,吸引了中金公司、粤科创投、毅达资本等多家著名投资机构,以及中国银行、广发银行、江门农商银行、平安银行、华润银行、南粤银行等金融机构代表参加,帮助我市科技企业拓宽融资渠道。

    “硬科技”是需要长期研发投入、持续积累才能形成的原创技术,拥有较高的技术门槛和技术壁垒。这也意味着,培育“硬科技”需要更多的耐心资本、更多的长线投资。近年来,江门不断强化金融生态圈建设,形成了种类全、全方位服务的金融体系,搭建起“投、贷、股、债、保、基”等综合资金供给模式,为科技企业带来多层次、差异化的金融服务,让科技金融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加油站”。

    据悉,近年来,我市高水平建设人才岛金融集聚区,吸引了众多创业投资、私募股权等类型基金落户,加快丰富本地金融业态,助力专精特新企业实现“大强优好”跨越式发展。目前,人才岛金融集聚区已吸引34只基金落户,规模超过62亿元。

    资本市场是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能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包括股票、债券、基金等,有效解决科技创新企业在研发、生产、市场推广等阶段的资金需求。2023年,广东股权交易中心江门运营中心正式揭牌运营,补齐了我市“私募市场—股权交易市场—三板市场—交易所市场”服务体系的关键一环,在全省率先与沪、深、北三大证券交易所和广东股权交易中心均建立合作关系。目前我市有161家广东股权交易中心江门注册挂牌企业。

    值得关注的是,广东股权交易中心商学院首个地市服务基地也在江门成立,目前已围绕股权激励、券商辅导、产业对接、并购重组等主题举办了6期培训,培训超200家科技型企业,进一步为我市及粤西地区的企业提供更多元的金融服务。

    与此同时,为推动科创企业接轨资本市场,我市不断完善支持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发展配套金融政策,并开展了多场政策宣讲会,解答企业上市疑惑。2023年成功推动专精特新企业博盈特焊上市,上市首发募资15.7亿元,刷新我市历来首发募资最高额。目前,我市共有16家A股上市公司、7家港股上市公司、14家新三板挂牌企业。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