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记者走进址山镇昆中村的释迦果种植基地,放眼望去,硕大的释迦果挂满枝头,令人垂涎欲滴。成熟后的释迦果颜色淡绿中带点微黄,果肉呈奶白色,有“水果冰淇淋”的美称。
近年来,昆中村坚持党建引领,以“百千万工程”为抓手,立足气候、生态等资源优势,聚力发展释迦果种植业,写好“土特产”文章,赋能乡村振兴,让越来越多村民享受到“甜蜜产业”的甜头。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谌磊
通讯员 刘志云 杨翠婷
因地制宜
发展特色种植业
近年来,址山镇充分利用辖区土壤富含微量元素这一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因地制宜发展释迦果种植业。
早在2004年起,址山镇便开始种植释迦果。目前,该镇的释迦果种植面积达166.67公顷(约2500亩),产区主要集中在昆中村。
昆中村一家释迦果种植基地的负责人张海东表示,他从2011年开始接手这个果场,从澳大利亚引种了第六代AP释迦果,目前种植面积达40公顷(约600亩),预计亩产900-1000公斤,挂果期将一直持续到明年4月。
张海东的释迦果种植之路并不轻松。一开始,因为址山镇缺乏可借鉴的种植技术与经验,张海东心里“直打鼓”。
当时,昆中村党总支了解到相关情况后,积极联系农业技术人员,为张海东提供种植技术支持,有力保障果子成熟、丰产。此外,昆中村还组织本村部分致富带头人和种植大户到市内外的产业基地交流学习,带回先进的种植管理经验。
为确保释迦果的高品质,在种植过程中,张海东定时对果树的老弱枝条进行修剪、施肥等,并进行疏果管理,保证种出来的释迦果个大形正、品质好。在果实未软熟前进行套袋,减少果实蝇和蚧壳虫对果实的伤害。“还要在采摘、分拣、运输等各个环节做足‘品控’。”张海东说。
修好“致富路”
助力产业发展村民增收
近年来,昆中村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完善村中路网,打造群众出行的“幸福路”、提高产业发展效益的“致富路”、乡村振兴的“快车道”。
“以往村道较为狭窄,甚至曾出现下陷的情况。近几年,村里集资,修起了水泥路,贯穿19个自然村,连接东溪、大营两个工业区,方便果园物流运输,很多外地客商直接在线上下订单。”看着一箱箱打包好的释迦果销往各地,昆中村村民们的脸上露出欣喜的笑容。
修好“致富路”,助力产业发展的同时,也为村民创造了更多就业岗位,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
如今,为了进一步擦亮址山优质“土特产”品牌,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影响力,昆中村积极思考释迦果种植产业发展新路径。首先推动品牌化建设,创新探索“支部引领+能人带动+产业发展”模式,打造产业基地,打通农商、农企对接渠道,引导种植户通过“互联网+”拓宽销路,将释迦果推向全国市场。同时,积极探索“农旅融合”,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游客前来体验采摘释迦果的乐趣。此外,培育壮大“新农人”队伍,引导“田教授”“土专家”、返乡创业青年等创办家庭农场,探索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养殖模式,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