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政务
上一版3  4下一版  
凝聚多方合力 助力青年茁壮成长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2024 年 12 月 25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凝聚多方合力 助力青年茁壮成长
——江门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实施成效纪实
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队员们在江门利用抖音平台进行直播助农。
“绿美江门 青年先行”江门市青少年植树活动在今年3月举行。

    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年创造美好明天。

    “伟大梦想,伟大使命,广大团员青年自觉担当重任,深入基层一线,让青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绽放异彩,为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贡献了青春、建立了重要功勋!”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青年的昂扬风貌和拼搏奋斗给予了充分肯定。

    青春,如晨曦初露,璀璨而充满希望;青年,如江河奔涌,澎湃且充满力量。

    一直以来,我市高度重视青年工作。市委、市政府印发《江门市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20—2025年)》,党代会、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并列入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清单,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责、共青团协调、各方齐抓共管”的青年工作格局,充分将党的温暖传递给青年。在江门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地上,青年工作正谱写着新的篇章,凝心聚力,共筑青年发展梦。

    文/图 张浩洋 吴中垚

    加强政治引领 坚定青年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强调:“共青团要把加强对广大团员和青年的政治引领摆在首位,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源源不断为党输送健康有活力的新鲜血液。”

    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灯塔,是青年成长的动力源泉。我市高度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力推进大中小学一体化的“大思政课”建设,让思政课堂成为滋养青年心灵的沃土。从中学到高校,再到职业学校,思政课必修课课时得到严格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年心中生根发芽。初中道德与法治的80课时、高中思想政治课的4学分/72学时、中职学校思政课的72学时,每一堂课都是对青年理想信念的锤炼和升华,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青年的成长之路指明方向。

    青年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才能充满希望。

    为全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仪式教育,我市将入团宣誓和“入团种棵树”活动相结合,切实增强团员的先进性和光荣感。与此同时,我市还不断推动青年理论武装工作的阵地建设向网络领域延伸,稳步实施“进村入户”网络传播工程,创新制作动漫《党纪在心规范言行》等进行网上宣传解读,帮助规范青年党员的网络行为。建强网上青年活动阵地,团属青年新媒体矩阵累计发送推文538条,阅读量超122.8万次,“吸粉”超80万。

    此外,我市还深入打造了“艺术党课”品牌,用听得进、记得住、传得开的艺术形式打通理论传播“最后一公里”,台山市、开平市案例入选《广东省宣讲工作优秀案例汇编》。   

    强化教育支撑 促进青年全面发展

    在时代的洪流中,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市以强化优质教育支撑为抓手,促进青年全面发展,为青年的成长成才铺设坚实的基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是青年全面发展的保障。我市切实落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本地接受义务教育并参加升学考试的政策,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而优质的教育。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农村户籍考生高考录取比例、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等一系列数据的提升,见证了江门市教育普及水平的稳步提高,为青年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体质健康是青年全面发展的基石。我市全面实施《江门市中小学学生“天天动起来”体育活动实施方案》,大力发展素质教育,让体育成为青年成长的必修课。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这是我市对青年体质健康的庄严承诺。

    通过深入推进体育与健康教育教研能力提高和学校办学水平提升,我市稳步促进师资队伍专业发展,科学开展学校体育竞赛,高效开展教科研活动。足球、篮球、排球三大球的发展如火如荼。同时,中华武术的普及也让青年在传承中强健体魄、磨砺意志。

    心理健康是青年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重点抓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印发并实施《江门市系统强化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为青年的心灵成长撑起一片蓝天。全市中小学100%配备心理辅导室,建设中小学生心理素养信息化平台,以“身心健康4S工作法”引领新实践。这一创新工作模式不仅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智体美劳的教育教学活动融合开展,更以其独特的八个一工作案例入选教育部向阳花学生心理健康地方典型案例,并向全国推广。2023、2024年连续两年纳入市级十件民生实事的12355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以及市县两级打造“线上疏导+线下跟进”“一县一阵地一队伍一机制”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品牌,也同样走在全省前列。

    拓展发展空间 助力青年就业创业

    奋斗是青春的主旋律,这是生命的规律,更是生命的价值。

    在青年奋斗的过程中,我市千方百计持续护航青年发展。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侨都江门正以开放的姿态和务实的行动,汇聚全球青年才俊,共绘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人才倍增”工程,全力推进侨都青年人才全球汇聚行动,不仅吸引了来自全国及海外的青年人才前来就业创业,更在社会各界引起热烈反响,为侨都的发展注入了澎湃的青春动能。

    江门,这座位于珠江口西岸的城市,正迎来“大桥经济”“黄金内湾”历史机遇。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将青年人才工作置于战略高度,以全球视野广纳英才。江门出台“新30条”等政策措施,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清单化”推进各项工作,激发全社会的引才热情。各县(市、区)也纷纷打造特色品牌,如鹤山的“青鹤归巢”、江海的“校地合作”、台山的“台聚青才”,共同编织了一张吸引青年人才的立体网络。

    江门,作为著名的侨乡,通过优化海外引才政策,构建全球引才网络,吸引了来自27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端人才。江门与港澳签署的一系列人才合作协议,也为港澳青年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在省委“1310”具体部署下,江门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以人才下乡行动为契机,引导青年学子返乡就业创业。开展“百千万工程”人才支持计划、青年人才调研大赛等项目与活动,吸引了8000多名五邑籍青年人才参与。同时,织密青年学子联络组织,打造“邑青人才返乡”全链条体系,让青年人才在江门找到归属感,为家乡的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江门深知,制造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石,也是青年人才施展才华的舞台。通过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的深度融合,江门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出大批优质就业岗位。无论是“十城百校”城市引才推介行动,还是与清华大学等海内外优质高校的合作,都为青年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会。同时,江门还强化青年人才就业支持,大力引育青年科技人才,让青年在江门有舞台、有作为。

    坚持守正创新 丰富青年文化供给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文化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产物,在实践活动中坚守根脉、不断创新,是中华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内在动力,以及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重要法宝。

    坚持守正创新,丰富青年文化供给。我市在全省首创以“揭榜挂帅”方式开展本土文艺项目培育,打造诵读剧《侨批·中国》、舞剧《侨批·家国》等一批有传播度、辨识度、美誉度的“中国侨都”文艺精品。成功举办“为中华武术炫彩”侨都江门武术节启动仪式暨中华武术进校园成果展示活动、2024年中国侨都非遗武术大会、2024粤港澳青少年街舞公开赛等广大群众和青少年喜闻乐见的主题文化活动,擦亮中国侨都“武术之乡”“中国舞蹈之城”文化品牌。

    此外,我市还持续深化“红小荔·江门青年说”视频栏目,24期视频以创新方式宣传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并开展主题教育,展现高质量发展实践中的江门青年风貌。擦亮“书香五邑·江门读书日”活动品牌,累计发布37期荐阅书单,为群众荐阅“买单”图书近2.5万册。瞄准青年群体特点和需求,挂牌共建110座“无负今日”城市书房(农家书屋)。

    我市还持续打造“江门3.3 青年带你看”宣讲新品牌,以青年视角深入感受侨乡特色美食美景、人文历史,该系列共发布44期,矩阵总阅读量超60万次;与省联合共创《生生不息·与时代共振》江门特辑,深入介绍江门青年投身“百千万工程”的生动事例和“江门3.3精彩之旅”,浏览量超350万次。

    强化社会实践 激发青年使命担当

    在侨乡江门这片充满活力与希望的土地上,青年如晨曦般灿烂,他们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依托侨乡资源优势,我市积极搭建与港澳青年交流合作的平台。通过举办江门与港澳新春交流会、系列推介活动等,在促进江门与港澳在多个领域携手合作的同时,创新打造了“青年同心圆计划”等品牌,强化社会实践,激发青年使命担当,进一步增强了港澳青年对祖国和家乡的认同感、归属感。自2023年8月以来,超过80批次的逾万名港澳青少年来到江门,开展暑期研学实践和产业考察活动,感受侨乡文化的独特魅力。

    为汇聚海内外青年人才,我市印发了《华侨华人青年人才汇聚行动实施方案》,通过一系列专项措施,吸引更多青年才俊投身新时代新侨都建设。同时,江门与港澳地区59所学校结成姊妹学校,推动三地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互补,为青年人才的成长提供了广阔舞台。

    与此同时,我市持续深化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打造江门市湾区之眼港澳台侨青年创新创业中心等平台,为港澳青年提供创业指导、就业支持等特色服务。此外,依托中国(江门)“侨梦苑”华侨华人创新产业集聚区,构建以珠西先进产业优秀人才创业创新园为核心的优秀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网络。诸多举措不仅激发了港澳青年的创业热情,更为江门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我市还注重引导青年有序参与政治生活和社会公共事务,通过组建江门欧美同学会,以及推动成立江门市清华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校友会等方式,加强对归国留学人员和高校校友的团结引领。

    近年来,我市成功举办了14场“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其中2件优秀提案荣获省通报表扬。在“青少年模拟政协提案”活动中,江门市第一中学学生提交的作品被团中央评为全国“优秀模拟政协提案作品”。我市还不断深化青年志愿服务和公益行动,目前全市青年注册志愿者已超62万名,人均服务时长超过30小时,多项数据均位居全省前列。

    为促进青年交流与开放合作,我市持续开展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就业实习双选会,发动115家企业提供300余个大湾区工作岗位;开展“展翅计划”港澳台大学生实习专项行动,吸引100多名港澳台籍学生参加;持续推进中国(江门)“侨梦苑”华侨华人创新产业聚集区及港澳青年创业就业基地体系建设,引进了一批高层次人才和高新技术项目。

    护航健康成长 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

    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和民族未来,事关千千万万家庭幸福安康。近年来,我市多措并举切实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法治的蓝天。

    我市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与传统宣传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人民监督员、人民陪审员制度,增强公众的知晓度和参与度,让公平正义以看得见、听得懂的方式实现。在选任过程中,积极动员优秀青年加入,吸纳政治素质高、法律素养好的青年才俊,为青年有序参与政治生活和社会公共事务搭建舞台。

    针对青少年权益保护,我市编纂《预防和治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法律知识指南》和《涉未成年人主要法律法规汇编》,为职能部门提供便捷的法律法规检索工具,明晰职责边界。同时,将涉校园欺凌相关法律法规纳入普法规划,通过“法治进校园”等活动,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校园氛围。此外,各级法律援助机构健全法律援助网络,为青少年提供及时有效的法律帮助,确保他们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方面,我市设立“青少年法学苑”,为在校青少年提供全方位的法治教育和服务。通过组建“明德学校律师服务团”、成立驻校调解室和禁毒宣教室、12355派驻站点等举措,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加强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帮助他们迷途知返,重新融入社会。

    法治教育是青少年权益保护的重要一环。我市深入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常态化开展“法治进校园”活动。通过邀请教授网络授课、举办“家长法治课堂”等形式,增强青少年及家长的法治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同时,建立江门市中小学法治副校长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加强法治副校长的聘任和管理,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此外,我市还放宽了特殊困难青年低保救助条件,惠及低保青年6602人、特困供养青年221人。大力推进关爱青少年阵地建设,创建省级“双零”社区6个、省级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9个,以及“青年之家”“亲青家园”等青少年服务阵地89个。发挥全市8个妇女维权服务站、7个舒心驿站、24小时在线的12338妇女维权服务热线和专家团作用,全年接待处理涉未成年人诉求,开展心理疏导咨询服务。

    解决“急难愁盼” 增强青年幸福感、安全感和归属感

    “我们要关注青年所思、所忧、所盼,帮助青年解决好他们在毕业求职、创新创业、社会融入、婚恋交友、老人赡养、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操心事、烦心事,努力为青年创造良好发展条件,让他们感受到关爱就在身边、关怀就在眼前。”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殷殷关怀,让广大青年备感温暖。

    吸引人才不仅要靠政策,更要靠环境和服务。为此,我市致力于打造青年友好之城,建设各类“网红打卡点”和青年休闲娱乐新地标,让青年在江门享受生活、感受文化。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青年一代生活与工作的满意度不断提升、发展信心显著增强,但也会由于职场、住房、婚恋、社交等问题而倍感压力和焦虑。近年来,我市大力解决困扰青年的“急难愁盼”,为其提供劳有所获、住有所居和心有所盼的发展生活环境,进一步增强青年的幸福感、安全感和归属感。

    例如,我市制定《江门市开展“青年安居计划”工作指引》,推出两批优质公租房共33套,以“低租、减费、免押”的优惠政策,支持应届毕业生在江门扎根发展;指导各县(市、区)建立“青年驿站”55间,近年来为超3000名来江求职、就业青年提供免费住宿。

    此外,我市出台了《江门市促进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实施方案》及相关配套措施,开展“一对一”就业指导,帮助585名退役军人实现就业。全面落实残疾学生专项助学政策,对残疾学生实施从学前教育到高中教育的15年免费教育,对参加全日制高等教育以及函授等多种方式的残疾人给予自学考试助学补贴、落实“南粤扶残助学工程”助学补贴政策,解决困难残疾家庭学生就学难问题等。同时,我市还依托121家康复服务定点机构为残疾人提供康复训练、辅具适配、支持性服务等康复服务,累计服务2.2万多人次。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