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材娇小的女性随手上演了一记精彩绝伦的过肩摔,干净利落的动作引起台下观众一阵热血沸腾的掌声和欢呼声……这是近期在网上迅速走红的江门“早茶+WWE”的“抽象”组合,摔跤比赛这项看似狂野的运动,竟然丝滑无碍地融入了江门休闲的“早茶文化”。这种极致的反差感,成了早茶WWE在网上的引爆点,也令早茶WWE短短几天就收获了几千万的话题讨论。
事实上,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餐桌更丰盛、美味更多元,消费者的口味和要求也“水涨船高”。为此,餐饮企业纷纷绞尽脑汁、竞相创新。“沉浸式”“表演式”“展览式”等“文化主题餐厅”正在江门日益走俏,靠“表演”拉客、打造“景点式”餐厅、融入“非遗”美食文化……在江门,“文化+餐饮”成为餐饮企业争相主打的“先手棋”、竞逐的“新战场”。“将表演和非遗等文化融入餐饮,既可让消费者享受美食带来的愉悦,又可感受菜品的文化乐趣,还能提升消费的附加值。我相信随着人们的审美观念变化,无论是就餐的环境、菜品的烹饪方式,还是口感味道,这种衍生出来的美食文化必将层出不穷,趋向更多样化和个性化。”江门文化学者、市旅游发展促进会负责人何岩这样评价道。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傅雅蓉
靠“表演”引客 品尝美食的同时接受文化熏陶
“8月31日,香港歌手欧瑞强将现场献唱,集体回忆我们的粤语歌黄金时代”“9月16日,喜迎中秋,五邑人家举行文化艺术品交流会,欢迎各界文化爱好者参加”“12月28日,香港艺人徐小明携经典专辑《撼江湖·贰之谁与争锋》讲述他的音乐故事”……翻开五邑人家创始人周培伟的朋友圈,自2021年开始,他便不定期邀请明星艺人来餐厅表演,或者举办与消费者互动的活动,让食客们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能接受文化的熏陶。“我们在五邑人家餐厅旁边,打造了名为侨乡制造·咖啡语茶的消费空间,作为平时举办各类演出和活动的场地,让食客们有嘢食、有嘢睇、有嘢玩。”周培伟说。
在江门,还有很多餐厅开始借鉴老茶馆的模式,把各种小节目带到食客面前。除了人们熟悉的海底捞“抻面”表演外,很多餐厅还开始升级难度。在位于白石大道的印象成都老火锅店,每逢周末晚7点,这里便会在大堂内进行“川剧变脸”的精彩表演以及抽奖等互动环节。在一片叫好声中,“吃火锅+看戏曲”也成了这里的新招牌。今年5月,邑家人山水四合院也推出了一组生日宴策划,有坐落在湖边的星空房,有活力气氛组表演劲歌热舞,还有精彩的灯光秀和舞狮表演,为食客们同时带来美食享受与沉浸式的舞台氛围。最近新开的西江里民谣酒馆也以主打小舞台演出、近距离互动、民谣大合唱等特点,吸引了一众年轻人打卡。“周末过来去一下‘班味’,从10点一直坐到凌晨,点一些吃的喝的,一路听着熟悉的民谣,忍不住跟着乐手和朋友摇摆起来,一起合唱,氛围感真的无敌。”江门网友抹茶对此十分满意。
如今餐饮业竞争日趋白热化,商家也是绞尽脑汁、各出奇招吸引食客,“文化+餐饮”这招似乎有着出奇制胜的效果。“现在填饱肚子已经不再是消费者走进一家店的首要原因,尤其是年轻人,他们更主要是选择一种风格、偏好,一种自我适配,所以现在从事餐饮行业要精准匹配到目标消费者的喜好,在文化餐饮上下足功夫。”何岩说。
打造“景点式”餐厅 “造景风”已席卷餐饮业
人在景中餐,你是景中人。近年来,就餐环境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重视。通过场景与氛围营造,让人融入其中,放松心情,刺激味蕾,挑逗舌尖上的食欲,不失为新营销的一种好策略。在江门,一批“景点式”餐厅也异常火爆,亭台楼阁、小桥流水、街景市集,各种类型的景观餐厅应有尽有。
走进位于开平的丰泽名苑酒楼珑御食府,映入眼帘的是清澈的湖水,配上假山流水和雾森造景,是属于岭南腔调的独特韵味。穿越流水拱桥,目之所及,处处绿意盎然。再往里走,几个就餐包间被湖水植被环绕,该酒楼总经理李佩玲介绍,这是酒楼特有的“半开放式园林景观区”。房间内的玻璃窗很大,从窗往外看,精致的岭南园林呈现眼前,推门便可亲近自然。
台山新娘房农场餐厅近年来更是不再局限于餐饮,而是不断升级扩建,将花卉盆景、园林景观设计融入其中,见缝插花、见空铺绿,多元化发展,打造成集休闲娱乐、美食美景、户外体验于一体的“新娘房”文旅项目。在新娘房农场餐厅,设有当下流行的休闲元素星空房,独特的美丽夜景,让人仿佛遨游在外空;盆景展厅展示的则是农场自己种植培育的绿植花卉,氛围感十足;中餐、西餐、围炉火锅、自主烧烤,各式就餐方式给消费者提供多样的选择。“如今想在食材和菜品上创新空间不大,所以只能向外‘借力’。无论环境打造、沉浸体验、观看表演,还是举办活动,其实都是一道道‘文化大餐’,都是在‘物质食粮’的基础上,加上一份‘精神食粮’,也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大家不断提升的消费需求。”新娘房农场餐厅老板戴丕这样认为。
何岩则表示,虽然对餐厅环境进行造景早已不是新鲜事,但环境氛围如何更好更人性化打造?如何更吸引广大消费者?这仍然是值得思考和研究的话题。“一方面,可从环境装饰着手,用有年代的特色建筑风格吸引消费者眼球,让人有穿越时空的感觉。另一方面,应当更加侧重从本土文化元素植入,通过门店饮食品牌故事,以及侨乡和‘非遗’美食的历史渊源、重要价值、存续状况和相关实物陈列展示等文化张力,凸显美食魅力。”何岩说。
融入“非遗”美食文化 留住舌尖上的“非遗”味道
外海面、黄鳝饭、鱼皮角、烧鹅、柴火粽……这些“非遗”美食,是五邑人忘不掉的家乡味道。这几年,为了更好保护、推广五邑饮食文化,让这份独特的“烟火气”在接续传承中不断推陈出新,江门不少非遗传承人在经营餐厅的同时,打造和建设了一批非遗保护传承平台及实践基地,让“非遗”美食融入群众日常生活,焕发新的活力。
台山黄鳝煲仔饭这道源自百年前台山水步镇乡村的美食,如今已成为台山的一张名片,扬名中外。它的制作工艺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保留着最原始和传统的瓦煲制作方法。台山第一家兴华黄鳝饭店作为台山黄鳝饭的传承基地,每一家分店的装修和布置都散发着浓厚的非遗文化味道。在江门经营37年,无数食客寻味而来,体验这道传承百年的美食。“现在我们还把餐厅开到了广州,同样以非遗文化来布景,把江门的‘非遗’美食推广得更远。”兴华黄鳝饭店执行董事彭霆说。
走进位于鹤山古劳镇的福兴酒楼,店内墙壁上用漫画、图片和文字描述展示着江门市级“非遗”美食鱼皮角和鹤山市县级“非遗”美食柴火粽的文化历史和制作工序,一块块非遗美食传承研究基地牌匾、烹饪大赛奖牌等荣誉挂满了整面荣誉墙。餐厅内,络绎不绝的食客一边品尝着美味的“非遗”美食,一边了解背后的文化故事。“我们把‘非遗’美食的文化故事融入餐厅建设中,一方面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欣赏属于江门独有的味道,另一方面也便于我们开展技艺传授,增强我们本地人对‘非遗’美食的认识和情感。”非遗传承人、鹤山福兴酒楼创始人吕艳卿告诉记者。
今年,鹤山福兴酒楼已经联合多所学校在餐厅内举办了4场“青少年非遗美食”研学活动,邀请了一批又一批对非遗文化感兴趣的孩子们及其家人,为他们现场展示演绎鱼皮角的制作技艺。这些“小小传承人”也通过活动了解到更多非遗文化背后的故事,切身感受到传统文化和技艺的精湛与独特魅力。
江门有近百个食品类的非遗项目,每一个都饱含独特的江门味道,也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非遗餐厅’的开设与打造,不仅能传递非遗文化的视觉元素、普及非遗文化历史知识,还能让非遗真正‘走上寻常百姓的餐桌’,走近每个人的身边。”何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