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新会乡亲黄宣充、黄求标家族一行回到家乡寻根探亲,受到了家乡人民的热烈欢迎。一行人员中,既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年轻人和孩童。他们到黄宣充纪念大桥、黄克競博士学校等地参观,感受家乡新变化。
江门日报记者 黄胜
由衷高兴 家乡变靓了变好了
“此次组织大家回乡很不容易。回乡的家族后人一行分别来自美国、加拿大、泰国、韩国、中国香港等地。很多亲戚都是提前买票,先搭飞机到香港。其中很多人30多年没有回来过,很多年轻的下一代更是第一次回到家乡。希望能带他们到祖辈生活的地方走一走,了解家乡的发展和祖辈在家乡的建设。”黄克競之孙黄嘉伦说。
黄嘉伦表示,30多年前,他们回乡要坐船,时间很长,还会晕船。这次回来,从香港搭高铁到达江门站,很快、很舒适,“一路上我们看到,新会发展得很好、很靓,很城市化”。
据了解,改革开放前,潭江将小冈、双水、罗坑、牛湾、崖门(原崖西和崖南镇)等地与会城隔开,过江只能靠摆渡船。1991年,黄克競与大嫂及胞弟黄祖棠合资在新会小冈镇和南坦岛之间兴建纪念父亲的“黄宣充纪念大桥”。同年,黄克競捐赠港币1600万元,兴建“黄克競大桥”。1992年,两桥先后建成通车。1994年,黄祖棠独自捐资港币1600万元,在新会七堡与南坦岛之间建造了另一座大桥,并为纪念母亲而命名为“黄张见纪念大桥”。三座桥大大改善群众出行环境,也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据悉,黄求标和黄宣充是堂叔侄关系。黄氏家族一直心系家乡发展,除了三座桥,他们还捐建了新会一中的黄克競博士教育楼、黄克競博士科学楼,双水镇的黄克競博士学校、龙头黄宣充小学、龙头幼儿园、龙头医疗站,以及新会师范黄祖棠图书馆等一批民生项目,赢得了家乡人民的广泛赞誉。
参观交流中,在黄克競博士学校,黄宣充、黄求标家族一行观看了学生们的口风琴表演。“今年正值学校30年校庆,我和这所学校的感情很深。明年4月,我计划邀请香港的青年音乐人到学校进行交流。”黄嘉伦说。
深情回顾 年轻一代侧耳倾听
“我们这次回来可谓是全家出动,特地带上了家族的年轻一代,他们中很多人是第一次回来家乡,希望让他们亲眼看看祖辈生活的地方。”黄祖棠第四子黄奕栋表示。
“家乡的样子好亲切!以前在家里经常听爷爷和爸爸讲起家族的故事,很高兴能有机会跟长辈一起回到家乡。”黄奕栋的孙女黄曦儀表示。
“1980年,我父亲带我和我儿子一起回乡,当时我儿子才7岁。现在,我和我儿子带着孙子孙女回来,很有意义。”黄奕栋说。
行程最后,一行人来到黄氏祖宅。在二楼的小平台,一位长者有感而发,与亲人分享祖辈的故事,故事越讲越深入,围拢来的人也越来越多。家乡的巨大变迁见证着浓浓桑梓情、拳拳游子心。在长者的生动讲述中,如一幕一幕电影快放而过,吸引年轻一代侧耳倾听、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