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树成林、绿水环绕、鹭鸟穿梭、栈道蜿蜒……滩涂不断被修复、红树林面积不断扩大,新会区银湖湾湿地公园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成为深受市民游客喜爱的景点。这是新会区纪委监委以监督推动绿美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效的一个缩影。
今年以来,新会区把绿美生态建设作为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的重要内容。对此,新会区纪委监委立足监督职责,聚焦生态保护、植绿护绿、环境修复等方面,以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相结合,强化监督执纪执法,着力查纠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助力打造美丽宜居的绿美新会。
文/图 冯瑶君 新纪宣
做实日常监督
推动落实生态建设主体责任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纵深推进,为积极抢抓“大桥经济”“黄金内湾”历史机遇,新会区践行“扩绿、兴绿、护绿”三绿并举理念,不断加快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美环境。
紧扣新会区委中心工作,新会区纪委监委坚持把推进绿美生态建设作为一项政治责任,指导各镇(街)纪(工)委、各派驻纪检监察组紧扣相关部门职能特点,持续强化“近距离、常态化、全天候”日常监督,通过与分管领导及业务部门负责人座谈交流、列席会议、实地察看、约谈督办等方式主动监督、靠前监督,督促各级各部门切实扛起主体责任,大力推进绿美生态工作落实。
“你们村的河长要加强日常巡河,及时清理河面漂浮垃圾,防止水浮莲连片生长,影响河段水质。”近日,新会区纪检监察干部深入乡村,监督检查河道治理情况。
今年以来,各镇(街)纪(工)委紧盯农村生活污水管网建设、黑臭水体整治、河道“清四乱”整治等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民生项目,深入开展监督45次,发现并督促整改问题67个,推动河道治理、生态修复工作取得实绩实效。比如,司前镇纪委针对水质治理、污水处理工作中不担当不作为、成效不佳等情况,对村委会、部门有关负责人约谈4人次、提醒谈话3人次,推动全镇建成生活污水管网334.57公里,按时完成4个水体治理工程,销毁河道中“三无”船舶15艘,拆除河岸违规搭建物约3170平方米,有效破解农村黑臭水体治理难题。
“这一片红树林有多大面积?种下去了还要持续加强管护,不能只种不管。”据悉,红树林保护修复、公路主干道沿线绿美提升等工作是新会区纪委监委日常监督的重点之一。新会区纪委监委第六派驻纪检监察组每月选取部分重要点位,直插项目现场,对区自然资源局、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交通运输局等部门工作落实情况进行跟进监督,及时反馈、督促整改,并建立监督纪实档案,不定期进行“回头看”,推动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有序开展。
今年以来,新会区纪委监委监督推动有关部门累计完成银洲湖两岸及主要交通干道两侧裸露山体治理16处,新增绿化里程超50公里,绿化面积67公顷,种植苗木21.57万株,营造修复红树林80.6公顷(1209.9亩)。
深化专项监督
助力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效能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到城市发展的根本大计。
为回应群众关切,新会区纪委监委以强有力监督,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今年以来,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关注度高的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以制造业生产污染、非法洗砂洗泥、违法占用水库周边用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问题为切口,深入开展专项监督。通过整合“室组地”力量,采取“1+N”工作模式,即由1名委领导牵头,综合运用座谈交流、现场检查、约谈提醒、督促整改、跟踪问效等多种方式,增强监督实效,发现并督促整改问题25个。
“我们充分运用‘室组地+职能部门’联动模式,既推动查改具体问题,又纠治问题背后的作风和腐败行为,协同打好‘组合拳’,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新会区纪委监委有关负责同志表示。
针对监督检查发现的行业性、系统性突出问题,新会区纪委监委紧盯背后的责任、作风问题,加大问责力度,累计给予党纪政务处分10人、诫勉11人、批评教育2人,形成有力震慑。比如,彻查某企业长时间违法排放水污染物背后存在的党员干部工作作风不实、责任心缺失等问题,给予某镇生态环境保护办公室2名工作人员党内严重警告处分。
为做好以案促改促治,在开展专项监督和查办案件之后,新会区纪委监委持续跟进监督整改整治情况,着力构建“发现问题—查办案件—整改问题—系统施治—建章立制”工作闭环,做实生态环境治理“通篇文章”。
“以前这里是臭气熏天、污水横流,现在可干净了。”谈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成效,群众纷纷点赞。据了解,新会区纪委监委坚持用好纪检监察建议,推动相关部门深入开展专项整治,严肃查处破坏耕地、排放污染物、水源保护区违建乱建等有关违法行为100多宗,以严管严治态势筑牢生态环境安全防线。同时,推动相关部门在全区建成污水处理设施站点约730个,在全省率先搭建“农污”智能化运维管理平台,实现全区设施运行远程调控、导演警报、自我诊断等功能,自然村“农污”治理率达88%;推动相关部门整治冲滩修船后,清理涉危废土壤28吨,种植落羽杉1500棵,加快修复岸线生态环境,切实让群众看得见生态之变、感受到环境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