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金玉
中国,是茶的故乡。上古记载,神农尝百草而得茶的起源。
福建武夷山,是红茶的发源地。江氏族人发明了正山小种红茶,距今整整400年,这是世界茶史公认的史实。
广东红茶,紧随武夷山兴起。但何时由闽传入,始发岭南何地?至20世纪末,茶学研究领域仍未得出依据。21世纪初,广东红茶的发源地得到了最新的考证:
鹤山,是岭南最早制作红茶的地区,而引领鹤山红茶的始发地则是清朝雍正年间新会县罩幕山脉彩虹岭的雁咀村(鹤山尚未建县)。可以说,雁咀村是广东红茶的摇篮。
明末清初,福建汀州宁化曾氏客家先民举族南迁,于雍正元年(1723年)带着宁化孔坑茶籽迁移至新会县罩幕山彩虹岭雁咀窝开村立业,耕山种茶。因雁咀村地处海拔较高,松木稀少,曾氏族人发明了用黄牛木替代松木完成红茶制作的烘焙工艺,于雍正三年(1725年)制出了雁咀红茶,这是鹤山地区出品的最早的红茶,也是广东最早的红茶。
清朝年代,随着客家先民的不断迁入,整个罩幕山脉居住的客家村落有62个。而海拔600米以上的山顶村落则成了鹤山红茶的主产区。
据雁咀村曾氏族谱记载,雁咀村在清朝道光年间已是罩幕山最大的山顶村落,住户达48户,人口达250多人,村民以耕茶、制茶、贩茶为业。全村拥有茶园3000多亩,村里有当时著名的雁咀茶厂,兼收周边一万多亩的高山茶青。村中有人跑茶叶买卖,有人在外地开设了茶庄或茶厂,最具代表性的是曾万盛家族经营的茶业:
乾隆年间,在雁咀村创办了雁咀茶厂和宅梧白水带的德昌茶厂,另在鹤山县城鹤城圩开办了德兴茶庄;
嘉庆年间,在广州十八、十六甫路开设了万盛茶行及其两间分号,广州十三行及各洋行以进货雁咀红茶为傲。
道光年间,曾万盛的大儿子进入香港发展,在上环开设了香港东方茶业公司和华美茶庄,把鹤山红茶推向海外。
同治年间,在香港鲤鱼门购置山地1000多亩,创办了明园农场,引进雁咀茶种,在香港制作红茶。
香港的3家茶业公司和茶庄专门与英国、荷兰、美国等外国公司做茶叶贸易,其货源以雁咀红茶为主,同时经营鹤山和全国各地茶叶生意。
从雍正元年至道光年代的120年间,受雁咀村茶业的影响,整个鹤山茶叶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清道光《鹤山县志》载:“自海口至附城,毋论土著客家多以茶为业。”鹤山红茶的销路,全部销往粤港澳等地区。至咸丰初年,鹤山已是广东红茶的最大主产地。
时至今日,雁咀曾氏族人依然在广东和香港与外国的公司进行茶叶贸易,昔日的香港东方茶业公司已改名为香港东方茶业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了。
雁咀村曾氏族人制作的红茶条索紧细,香气醇厚悠长,茶汤金黄明亮,入口爽滑,甘甜蜜味花香。清朝中后期至民国年间,在广州、香港的洋行曾流传“岭南韵、雁咀红(茶),鹤山茶香盖广东”的说法。清朝和民国时期,鹤山红茶的工艺都以雁咀红茶制法为标准。
1921年春夏之交,清末翰林院庶吉士、国史馆总纂、香港大学中文总教习兼教授、崇正总会创始人赖际熙先生曾受香港东方茶业公司的主人曾海棠、曾昭明叔侄的盛邀,登上雁咀村住了4天。其间,他深深地被雁咀村周边雄伟的山势、肥沃的土壤、爽滑甘蜜的红茶所折服,在离开雁咀村前的晚上,写下了一首七绝《雁咀行》:
临风落仗青松晚,越岭登山移步难。
肥绿岩茶搓汁滴,溢香留我彩云间。
1922年,雁咀村曾氏族人捐资修葺彩虹古道时,又捐建古道的茶亭樾阴亭,曾广胜叫人把《雁咀行》的前两句诗“临风落仗青松晚,越岭登山移步难”作为对联写在樾阴亭的亭柱上,凸显了山顶居住的人们不畏艰苦,敢于创业的精神。
赖际熙回到香港后,意犹未尽,又写了一首七绝《雁咀茶客》:
犀牛望断清明月,曙色依稀古道长。
万仞巅峰谁敢上?我攀雁咀为茶狂!
喜得赖际熙先生的声望及其对雁咀红茶的赞誉,雁咀红茶在民国期间成为粤港澳民众最为追捧的红茶,是当时富贵人家和名人的必备香茗。
今天的雁咀红茶,是鹤山红茶品牌之一,源于雁咀村犀牛望月的高山母树,工艺得到了原雁咀村制茶传人的教授,获得了雁咀红茶古典制法的全部真传,真正传承了雁咀红茶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