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进入小学阶段,学校在落实立德树人的过程中,应加强劳动教育与数字化技术的融合,在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劳动素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从而促进教育现代化。
新会区会城人民小学 黎柏照
数字化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电子和通信技术,将信息数字化处理和传输的技术。在二年级劳动上册《拖地》一课中,本人尝试利用数字技术手段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学。
一是利用数字化技术再现情景,让学生掌握劳动的技能。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传统的讲解教育模式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起来比较费时,也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如果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劳动项目所需要的工具和注意事项以视频展现出来,既能让学生真切体验劳动,又能提高教学的效率。
二是利用数字化技术搭建交流平台,让学生分享劳动的乐趣。数字交流就是通过网络或数字设备进行沟通和交流,在现代社会中变得越来越普遍,给人们带来了很多好处。通过电子邮件、短信、社交媒体等工具,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与家人、朋友、同事等保持联系,分享信息和感受。
在劳动教育结束后,本人布置学生回家做实践活动——“做妈妈的好帮手”,要求学生帮妈妈拖地,并让家长拍照分享孩子拖地的照片到班级群,促进互相学习。同时,让家长当评委,看看孩子拖地是否干净,并用星星作为奖励,做得好的给予“五星好评”。此外,让学生写下自己劳动的心得,并在班里的“电子作文小天地”中分享给大家——有的同学说劳动很快乐;有的同学深有体会地表示,通过劳动,了解到拖地的工具不轻,而且这项工作很辛苦的;有的同学则说,做家务是可以锻炼身体……通过数字交流平台,教师可以立即得到学生劳动后的反馈,使学生们在活动中明确劳动价值,在劳动中锻炼意志,在劳动中得到收获。
三是利用数字化技术培养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课堂中,本人利用视频、照片向学生介绍各种不同类型的拖把,有的是轻巧,有的吸水能力强。同时,让学生思考为何会有不同的拖把,引导他们形成利用科技解决劳动“麻烦”的思维,从而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