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深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葵乡职教新城“呼之欲出”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2025 年 1 月 22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葵乡职教新城“呼之欲出”
五年来,落户新会区的职教院校数量居全市之首
广东省华立技师学院江门校区环境优美。
广东南方职业学院南校区落户新会区睦洲镇。
广东省华立技师学院江门校区配有新能源汽车维修实训场地。
广州华商职业学院江门校区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专业技能学习环境。

    日前,在广东省华立技师学院江门校区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实训中心,学生正围着一辆新能源汽车认真观摩,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汽车电路检测。

    在江门市技师学院恩平智造学院车辆维修实训室内,工程车、维修设备一应俱全,机床实训室的数控铣、车床整齐摆放。学生正在操作国内先进的智能化数控机床设备,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学习操作技术。

    ……

    目前,我市技工院校开设专业42个,全覆盖对接广东省“双十”战略性产业集群,并与200多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订单班、技培生等人才培养培训服务。

    当下的江门,正处于增量提质的关键时期,正蓄势拥抱“大桥经济”黄金机遇,逐步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打造职业教育高地,对江门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谋求新发展而言,具有深远意义。

    作为江门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和“排头兵”,站在千亿GDP新起点的新会,同样清晰认识到职业教育对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近年来,新会区持续加快大湾区国际职教城建设,推动教育供给和人才需求精准对接、产业发展与教育改革相互促进。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任晓盈(署名除外)

    落子

    从规划到实施 谱写职教新篇章

    回溯大湾区国际职教城的雏形,可把目光放远至2019年。

    2019年,新会高级技工学校晋升为新会技师学院,成为广东省首家县区级技师学院。同年,广东南方职业学院南校区落户睦洲镇;2020年,落户银湖湾滨海新区的广州华立学院江门校区项目、落户崖门镇的广州华商职业学院江门校区和广东省华立技师学院江门校区动工。目前,全区已办学的职业(技工)院校有6所,包括新会机电职业技术学校、新会技师学院、广州华立学院江门校区、广州华商职业学院江门校区、广东省华立技师学院江门校区、广东南方职业学院南校区。另有3家高职院校正在筹建,分别是广州软件学院江门校区、广东华文航空艺术职业学校、广东江门飞行职业学院。

    2022年新会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建立产教联盟,完善“1+2+N”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其中,“1”即1所中职学校——新会机电高级职业技术学校;“2”即2所技师学院——新会技师学院、广东省华立技师学院江门校区;“N”即“N所高职院校”,包括广东南方职业学院南校区、广州华立学院江门校区、广州华商职业学院江门校区、广州软件学院江门校区等。

    同年,新会区正式启动大湾区国际职教城规划,计划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加快大湾区国际职教城规划建设,再谋划引进一批港澳广深优质职教院校,力求为企业培育更多产业人才、大国工匠。

    随着越来越多职教院校的加入,五湖四海的学子在新会汇聚,大湾区国际职教城初具规模,职业教育资源迎来“爆发期”,一座承载葵乡职业教育现代化希冀的职教城“呼之欲出”。

    从数据上看,落户新会的职教院校数量居江门三区四县之首。为何选择新会?各校给出的答案中,区位、产业两大优势成为最为关键的考虑因素。

    在广州华立学院校长刘洁生看来,江门是珠江口西岸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城市,发展潜力非常大,不论是产业发展还是人才需求,都与该校的学科专业高度吻合。瞄准大湾区的需求,该校以服务当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重点布局了以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为特色的“新工科专业群”,构建了包括中药、药学、护理、医疗技术等在内的“大健康专业群”。

    广东省华立技师学院江门校区校长张鹏远表示:“新会产业基础雄厚,发展势头强劲,其构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与我校的专业建设规划十分契合。学校落户新会,锚定区域经济发展人才需求,重点培养与之相匹配的优质技能人才,为地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人才支持。”

    广州华商职业学院副校长黄俊斌直言,区位优势是学校落户江门的首要考虑条件,“已开通的广珠城际铁路、深中通道把江门纳入‘珠三角一小时经济圈’,良好的经济环境是高等院校选址的重要参考标准之一”。

    广东南方职业学院校长钟仰进认为,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通车后,新会便捷的交通网络将提升广东南方职业学院南校区对全省东部考生的吸引力,“未来,将吸纳更多珠江沿岸考生报考,促进我校加快发展,扩大办学规模,助力江门经济新一轮高质量发展”。

    聚能

    深化产教融合 培育“侨乡工匠”

    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和应用,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是职业教育改革的主要动力。作为中国经济第一大省、外贸第一大省,广东在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发展上的动向一直备受关注。若仅靠高学历“白领”,却没有高技能“蓝领”,广东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就是一句空话。面对国家重大战略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需求,大湾区国际职教城无疑担当起打造人才“蓄水池”的使命与重任。

    当前,大湾区国际职教城入驻的职教院校正积极贴合本土产业发展趋势,瞄准新材料、大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等产业的人才需求,精准设置专业,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在广东省华立技师学院江门校区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实训中心,学生们正围着一辆新能源汽车认真观摩,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汽车电路检测。据了解,该校实行学制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的办学模式,专业设置规划对接江门市“5+N”产业集群所需技能人才需求。“我校以产业人才需求为导向,着力打造涵盖工业机器人、机电一体化技术、电线电缆制造、新能源汽车、电子商务、新媒体等与现代制造业、信息技术服务业相匹配的专业课程,为助力地方经济发展贡献教育力量。”广东省华立技师学院江门校区教学部副科长孙彦昆说。

    广州华商职业学院江门校区的智能制造与汽车学院是该校的热门报考学院。该学院副教授彭坚介绍,学院建立了专业综合评价和专业动态调整发展机制,优化专业结构,开设了工业机器人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其中,汽车专业群建设是广东省高水平专业建设项目。

    以产业动向、企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育方案,是大湾区国际职教城未来输出各类“侨乡工匠”的重要路径。

    当前,江门各职教院校正紧跟时代脉搏,全面推广“订单式”、现代学徒制、企业新型学徒制等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推进校企共建产业学院,探索出“引校入企”“引企驻校”“校企一体”等模式,形成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全面提升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贡献。

    以广州华立学院江门校区健康与护理学院为例,该院已与广州、中山、东莞、珠海、江门的多家三甲医院以及养老机构签订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协议,为学生实习与就业提供可靠保障。新会技师学院则以“园区技校”建设为抓手,与本地多家高新企业加强校企合作。

    在广东凯特精密机械有限公司,该学院预备技师班、高级工班的团队在企业引进的教授、专家的带领下,帮助企业优化车间生产线,使月产量从2.4万件跃升到4万件。“新会技师学院预备技师班的同学参与了公司装配车间自动化装配线的研发和调试工作,让装配效率提高了50%以上。”广东凯特精密机械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徐亦舟点赞道。

    在新会技师学院的新会中集“蓝鹰计划”基层管理者储备与培养项目实训车间,学生们专注地操作机床,老师们在旁耐心指导。该项目由新会技师学院与新会中集集装箱有限公司联合打造,参加项目的学生经过2年的专业技能学习,通过考核后将直接进入企业工作。新会中集集装箱有限公司战略运营总监曹君毅表示:“这样的模式能培养契合我们需求的‘蓝领’,助力我们打造适应高质量发展的智能化数字化工厂。”

    近年来,我市推动职业教育产教相融互促,推进校企共建产业学院,不断完善产、学、研一体化实训体系,通过园区职校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岗前技能培训和顶岗实习。推进中高职贯通培养,进一步打通中职学生升学成长渠道,大力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全方位提升职业院校学生技术技能水平。在技工院校方面,目前,我市技工院校开设专业42个,全覆盖对接广东省“双十”战略性产业集群,并与200多家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订单班、技培生等人才培养培训服务。

    市教育部门表示,将持续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组建一批产教深度融合、服务高效对接、支撑行业发展的跨区域行业产教融合平台,建设不同类型、不同功能、开放共享的实习实训基地。同时,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引导职业院校错位发展、集中资源办强主干专业,开展“校长进厂区、厂长进校园”活动。另外,全力推进职业学校达标工程,建成一批优质职业院校,服务产业发展。

    市人社部门表示,接下来,将协调联动,组建专家队伍,大力培育建设“产教评”技能生态链,组织链内企业开展学生学徒制、“技培生”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使人才培养、评价标准贴合产业岗位用工标准。 

    破局

    职业教育遇困境 专家学者出良方

    “大国工匠”,国之器也。没有“大国工匠”,就不会有高质量的“中国制造”,而没有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大国工匠”便无从谈起。

    当前,各行各业的发展都亟需专业技能人才。据统计,新会技能人才总量为9.26万人次,占全区就业人数38.6%,全市总量17.4%,其中高技能人才2.77万人次。技能人才主要分布为计算机办公软件应用、维修电工、计算机操作员、中式面点师、汽车维修工、钳工、电工等岗位。

    结合2023年新会区急需紧缺产业人才调研报告,新会对全区1466家企业的样本进行调查反馈。数据显示,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比例为39.3%,对产业工程师的需求为30.96%,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主要分布在金属制品、新材料和新能源电池等产业。

    可见,新会现有技能人才总量仍然不足,技能人才供需矛盾仍然存在。与此同时,资源匮乏、生源不足、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存在脱节现象等一系列问题,也成为职教院校普遍面临的现状与困局。

    只有让职业教育更有学头、职校道路更有盼头、职教人才更有奔头,职业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更有吸引力、竞争力,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注入“源头活水”。面对困境,如何破局?如何找到出路?多位专家学者给出意见。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与装备学院副院长谭伟超认为,学校可从调整专业设置、加强校企合作、提升教学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着手,提升学校实力与吸引力。“院校应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产教融合。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可以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提高实践能力,为就业作好准备。同时,企业也可以为学校提供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培养人才。”谭伟超说。

    “江门要构建适应新发展格局的职业教育体系,做大做强职业教育,政府、学校均应该有所作为。”广东江门中医药职业学院副校长、教授谭晓玉认为,院校要紧贴本土产业需求,打造江门市产业发展急需的高水平专业。在专业设置上,要避免专业重复性建设;要深化产教融合,构建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的格局,回应区域龙头产业需求,实现面向产业办学。

    “可以加强与港澳、广深等地优质职教资源的对接合作。”新会区政协委员、民盟新会区委员会副主委李伟昌建议,新会区应进一步明晰职业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和产业人才发展定位,以大湾区国际职教城的建设为抓手,推动全区产业人才培养体系更全面、更合理。

    就读职业学校不应被视为“没有其他选择的最后选择”,职校生俨然已成为“香饽饽”,在不同岗位上实现着人生价值。

    新会机电职业技术学校副校长张宁芝表示:“要尊重孩子的兴趣,合适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从我多年的工作经历来看,就读职校的学生一样能考上大学,一样能进入优质企业,一样能创业。”

    新会技师学院党委书记王涛认为:“职业教育要发动全社会的力量,为学生铺好路,让他们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在技能赛场的赛道上交出漂亮的成绩单。”

    为了破解难题,政府相关部门也正全力“答卷”。

    新会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表示,新会正积极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全面衔接,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机制,全力构建“产、教、研、创、用”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提高技能人才待遇福利水平,畅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完善技能人才激励补贴政策,全力支持更多劳动者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声音

    新会技师学院教师余惠云:

    守正创新 让葵艺焕发新光芒

    余惠云是新会技师学院葵艺专业的首批学生,毕业后选择留校任教。现在,她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新会葵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第四届南粤技术能手、新会区第六批拔尖人才与专家、新会区葵匠文化传播中心创始人。凭借出色的葵艺手艺,她闯出了一条传统技艺传承与创新之路,创作出了《粤韵葵风》葵艺工艺画、《锦绣南粤》孔雀型葵艺大型摆件等优秀作品。

    余惠云认为,职业教育能够给予学生多彩的发展机会。如今,作为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分子,余惠云表示希望能培养更多守正创新的新鲜血液。“我有一位学生名叫李晓玲,她毕业后从事幼儿教育,凭借葵艺,她在课程创设、环境布置等工作中表现出色,得到了提拔”。她说。

    广东新粮实业有限公司面粉厂技术研发部经理助理杜远维:

    凭借一技之长找到人生新赛道

    从职校毕业生到企业的产品研发骨干,杜远维仅用了5年时间。

    在新会技师学院中西式面点专业学习时,杜远维被学校推荐到广东新粮实业有限公司面粉厂实习。由于表现优秀,她毕业后便被聘用,实现“毕业即就业”,目前是公司技术研发部经理助理。杜远维表示,初中时期,她的学习成绩不理想,经反复考虑后,选择报读职业院校。如今,凭借一技之长,她找到了人生新赛道。“学校十分重视培养我们的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这让我在工作中能够实现快速成长。”凭着过硬的专业知识,杜远维帮助公司优化了生产流程,提升了产品品质。

    广东新粮实业有限公司面粉厂经理王洋对杜远维表示认可:“她对面粉生产工艺有深刻理解,还有创新思维,她参与生产的一款油条专用面粉,品质深受客户认可,每月都有几百吨的订单。”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