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雨
春节到,那种“热烈感”从眼前的各种事物喷薄而出,从身处的四面八方奔涌而来,行走在五邑大地,整个人被温润的阳光、火红的灯笼、盛开的鲜花包裹着,自然而然地融入到洋溢着喜悦与欢欣的流动人群。
你看,客厅新置的一盆蝴蝶兰是热烈的,土壤肥沃、花瓣颤动,宛如灵动蝴蝶栖息枝头,向整个厅堂散发着清新气息;条几边盛放的一树金桔是热烈的,枝叶繁茂、金果挂满,在阳光映照下光泽闪烁,使整个屋宇弥漫着雅致清香;玻璃门上张贴的一对窗花是热烈的,色彩鲜艳、图案精致,朝整个街区释放着欢愉气息。
热烈,是春节的底色,是外部氛围与内心期待重合时点燃的火苗。譬如那些过往年份的春节,当我们亲手燃放鞭炮,爽朗笑声回荡在大街小巷,四处“噼里啪啦、噼里啪啦”的声响,那是纯粹无拘的欢乐,是对新年最质朴的庆祝。又譬如推门而出时望见一院积雪,心中涌起冲动,立刻踏上去,脚下“嘎吱嘎吱、嘎吱嘎吱”的声响,仿佛雪在与我们对话,这声音在清晨的寂静院子里格外清脆。再譬如邻里乡亲欢聚一堂,几盅浓酒下肚后脸庞泛红,歌声响起,在屋子里荡气回肠,一霎时满屋温情。还譬如北风呼啸的夜晚,众人围坐在火堆旁,听木柴“噼啪噼啪、噼啪噼啪”的声响,火焰在夜空跳跃,木柴的炸裂声似古老召唤,围坐的人感受着火焰的温暖,回味一年的酸甜苦辣,心中满是宁静安详。人在那样热烈的春节里,心底热乎乎的,浑身憋着一股劲儿,端的是言之不足则咏歌之,咏歌之不足,则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如今,时代进程改变生活样式,也对春节产生深远影响。那些曾经最热烈的元素在岁月长河中渐渐隐退或者消失,成为一代代人的集体记忆。贴春联、放烟花、食佳肴、看春晚,这些曾经令人向往的环节,虽依旧保留着仪式美感——春联上的一笔一划仍蕴含新年美好祝福,烟花绽放瞬间依旧绚烂,佳肴香味仍能勾起味蕾,春晚舞台依旧有精彩节目——但已不再是最能让内心涌起热流的事物。邀亲访友、觥筹交错,曾是春节必备活动,如今也因交通和通讯日益发达,而不再有曾经那般迫切。
透过朋友圈,可以看到人们欢度春节的方式越来越丰富多样。有人到热门景点打卡,在网红景点留影,脸上洋溢笑容,与众人分享新春的喜悦;有人则到人迹罕至处漫步散心,在宁静角落里独自享受大自然的馈赠;有人到图书馆感受宁静,走在书架之间,隐在书香气里,寻找内心的桃花源;有人在自己的园地品一杯清茶,写一卷书法,茶香袅袅、云卷云舒,让心灵在自在空间来一场逍遥游。闲适与雅致,松弛与洒脱,极简与素朴,是新品位、新风貌、新时尚,最终寻求的是精神层面的热闹。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花,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生活基点与美好愿景,不分雅俗高下。尤其是在春节这样特殊的时刻,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都在每一份热烈的情绪里具有了别致的意义。
身在江门多年,领略着祖国南北不同的节日文化,愈发感觉到,氛围是要营造的,热烈是要调动的。行走在五邑大地上,在华侨广场灿烂的阳光里,在发展大道盛开的满树紫荆花里,在三十三墟街络绎不绝的客流里,在圭峰山上高高挂起的连排灯笼里,在碉楼前一片汪洋的油菜花田里,在赤坎古镇五彩斑斓的文化盛宴里,在上下川岛银白烂漫的沙滩上……人们过的是一种新的情怀、新的陶醉、新的热烈。
五邑大地,这火热佳节的魅力,既在山川景物之中,更在身心意境之内。这火热佳节的热烈,在舞火龙、打铁花的一举一动里,更在每个观赏者的面孔上、眼神中、笑容里,在人与月令季候同频共振的律动里,在人与天地合而为一的畅快呼吸里,终究是在每个人发自内心寻求的那股子精气神里。这样的热烈,是开放的、清新的、进取的,正合着中国侨都、湾区江门那欣欣向荣、生生不息的文脉底蕴与时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