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海霞
表妹在乡下老宅的院子里种了菜,还养了鸭子,姑姑为此没少吵她,说她才38岁,应该有自己的社交圈,不应该像个老人家似的种地、养家禽。65岁的姑姑在小商品批发市场做生意,没空、也不想帮着表妹做那些农活儿,而且觉得表妹也许是3分钟热度,稀罕一阵子便不堪其烦了。可表妹不仅没烦,还上了瘾,打算再入手两只大鹅喂起来。
表妹说,她非常喜欢田园生活,计划退休后回乡,种一亩田,养一群鸡鸭鹅,过自己向往的生活。后来,她看到妈妈都65岁了,还舍不得放弃那摊生意享清闲,便知道人其实很难真正“退休”。与其等到那时,不如现在就行动。于是她利用休息时间打造“迷你”田园,既锻炼了身体,又舒缓了工作带来的一些压力。
这种一边工作一边享受“退休”生活的方式,我在夜市也发现了一位。因为常去一家旧书摊“淘宝”,我和摊主慢慢熟悉起来,每次见面都会聊上几句。他50岁左右,从小就爱看书,儿时的梦想是长大了开家书店。而长大了才知道,想开书店养家糊口并非易事,于是将开书店的梦想推迟到了退休以后——那时可以不再打卡上班还可以领退休金,开一间半公益性质的“流动”书屋,打发剩余的人生时光。
他说,几十年下来,家里藏书很多,占据了太多空间,现在他下了班就在夜市摆个摊处理一些旧书。其实一晚上卖不出去几本,那些书也没有固定价格,10元、5元或者有人出价3元,他也成交了。有时遇到身上没带钱又真的喜欢某本书的人,他就让他们拿走看。若是因为一本书遇到知音,他能打开话匣子跟人家聊一晚上,换得个舒畅的好心情,也算是一笔隐形的财富。
之前,我也有个退休后的梦想:等到时间自由了,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有天刷到一位旅游博主的短视频,发现他的旅游范围就在本地——他利用周末休息日每次打卡一个古村落。看了视频我才知道,原来本地还有那么多古老的村落隐于大众视线之外。那些大山里面的古村落居住的大部分是老人,不同的村落,不同的山水,还有不同的房屋,以及老人们说不完的故事。
刚好有个同学也是这位博主的粉丝,上周末我俩一拍即合,决定也去那些视频里的古村落逛逛。我俩的第一站,去了离县城最远的一个村,并提前联系村主任预订了民宿。
开车到达目的地,村主任告诉我们,这里一部分村民把自家的房子改成了民宿,由村里统一管理。我们选的是一户独立小院,有空调,有电视还有Wi-Fi,厨具也一应俱全。入住后,邻居家的老人还热情地给我们送了自种的蔬菜。
村子没有划入紧邻的风景区,因而保留着大山的“原汁原味”。我们白天进山溜达,晚上回小院取出提前腌制好的肉串开烤,还请了白天给我们送蔬菜的老人和周围其他几位邻居一起来吃。老人们朴实热情,听他们娓娓讲述着村子里年代久远的事儿,我像回到了小时候扎着羊角辫、依偎在外婆身边的日子里。
在村里待的那一天一夜,就仿佛穿越了一次时光隧道。我和同学相约,以后每个月都拿出一两天的时间,来一场说走就走的古村落游。花很少的费用就能寻到远离闹市的诗意,时间上也好安排,这不就是自己想要的“外面的世界”吗?
那么,何必等到退休呢?那些遥远的美好生活,现在就可以“碎片化”启动。只要有心,平淡的日子里也能享受恰好的浪漫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