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白沙
上一版3  
春天的风景线
北陡:石韵山海间
“迷你”退休生活
立春
读汪泉《光焰摇曳:变革与守望的梁启超》
无标题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2 月 15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立春

    江海月

    立春,又称“打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标志着干支历的岁始,象征着万物起始、一切更生。《立春》诗云:“东风带雨逐西风,大地阳和暖气生。”春,意味着温暖与生长。立春之后,阳气渐升,万物开始萌动。然而,春寒料峭,乍暖还寒,最早的春风仍带着丝丝寒意,随后才逐渐变得柔和。

    “春风如醇酒,著物物不知。”封冻的泥土在春风的吹拂下逐渐松软,无数弱小的生命也在悄然苏醒。虽然它们还未完全醒来,只是慵懒地伸展手脚,但枯黄了一冬的草木已开始复苏。草叶虽未转青,草根却已变得温润鲜嫩;花木虽未萌发新芽,但枝条已比过去柔润了许多。若折下一根细枝,便能觉察到内芯的绿意。

    封冻的小河在暖阳的照耀下逐渐解冻,河面裂开缝隙。正如“春江水暖鸭先知”,鸭子们迈着短腿,张开扁嘴,嘎嘎叫着,呼朋引伴,欢快地跳入河中。

    立春是春季的开端,尽管此时万物尚未完全复苏,但已是春天的前奏。立春之后,阳光明显和煦了许多,树林里不知名的鸟儿也多了起来,整天快乐地飞来飞去,一会儿停在电线上,一会儿停在树枝上,叽叽喳喳地喧闹着,一展自己美妙的歌喉。性急的孩子们也活跃起来,他们带着各色风筝,在乡间小路上,在城市广场上,忙趁东风放纸鸢呢。

    立春前一天,民间有祭拜勾芒的习俗。勾芒是春神,掌管春的气息与一年的收成,人们通过祭拜祈求丰收与平安。立春当天,乡间还有“鞭春牛”的习俗。所谓春牛不是真的牛,它是立春举行迎春祭祀活动的道具,一般是用黏土或者纸张制作的。人们将春牛立在村头,妇女抱着孩子绕牛转三圈,祈求消灾免病;男人们则轮番上前举起彩色木杖击打春牛三下,噼啪的鞭响,是春耕开始的信号。土牛哪经得起众人的鞭打,不一会儿“牛”便散落在地,人们争抢泥土,撒入自家田地,祈求丰收。宋代诗人陆游曾写道:“萧枝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抢不到泥土的人也不必懊恼,立春这天,民间艺人会制作许多小泥牛,称为“春牛”,送往各家各户,谓之“送春”,寓意春天到了,赶紧驱赶牛下田耕作,不要耽误春耕春种。

    立春又称“咬春”,这一天,民间习惯吃萝卜、春饼等食物。宋代《岁时广记》引唐代《四时宝镜》记载:“立春日食萝菔、春饼、生菜,号春盘。”春盘是立春的传统美食,用生菜、瓜果、饼糖等拼成,馈赠亲友或自食,寓意迎春。杜甫在《立春》中写道:“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我母亲喜欢在立春之日做春饼,她用面粉和水调成稠稠的面糊,倾倒在烧热的锅四周,烙成薄饼,出锅后卷菜而食,香喷喷的,美味可口。明代《酌中志》记载:“立春之时,无贵贱嚼萝卜,曰‘咬春’。”帝王贵族比较讲究,他们将萝卜精雕细刻装盘后方食用。而平民百姓把萝卜从田里挖出后洗净就咬。咬萝卜意味着“吃得百苦,享得百福”。

    古代立春之日,少女少妇们还喜欢用绢或彩纸剪成小巧的春蝶,戴在头上作为装饰,称为“春幡”或“春胜”。辛弃疾有词云:“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经过一冬的臃肿,爱美的女人们早已迫不及待地展示自己的靓丽,轻装上阵,艳若桃花。立春昭示着,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将随春而至。

3上一篇  下一篇4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