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锡忠
参与汪泉《光焰摇曳:变革与守望的梁启超》研讨会时,我的内心满是期待与激动。与汪泉的相识,源于他主动添加微信,此后,我们便成了志同道合的好友。
我曾和他聊起1989年与陈占标先生合著《一代奇才梁启超》的往事。当时,我们在书中赞颂他“开民智、兴民权”的伟大抱负,以及令人敬仰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唯一一部以小说形式写的梁启超传记,问世后备受关注,《羊城晚报》花地版选登三大版内容,《广州日报》连载长达半年。作品不仅召开了研讨会,还荣获广东省优秀文学奖,甚至台湾新潮出版社主动联系出版,这是1949年后广东作家首次在台湾地区出版小说,影响力很大。
后来交流时,我提到近年来学术界对梁启超的研究有新进展,他的《少年中国说》入选课本,让亿万青少年熟知其名,意义非凡。此前,我读过汪泉的《阿拉善的雪》,其灵动文笔、独特构思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便提议他从新的思想认知角度重写梁启超传。汪泉行动力很强,亲自前往新会梁启超故居考察,陈志民先生(陈占标之子)热情借给他很多珍贵书籍参考。令人振奋的是,该选题获批为“省文艺精品扶持专项资助项目”,为他的创作注入强大动力。
汪泉是一位才华与品德兼具的文化人。作为作家,他写作水平一流,已出版5部长篇作品,凭借卓越创作实力荣获梁斌小说奖、黄河文学奖、中国长诗奖等多项大奖;身为编辑,他领导的广东人民出版社燧人氏工作室策划出《广州传》《中山传》等一系列优秀城市传记,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作为文友,他重情重义、诚实守信,令人钦佩。他完成32万字书稿后,第一时间征求我的意见,我仔细研读两遍,提出的问题他都虚心接受。比如书中提及梁启超的《登凌云塔》诗,我告知有学者认为此诗非梁启超所作,他便在注释中加上“也有学者认为此诗为伪作”的说明。他参考我们的《一代奇才》后,在书中5处坦然注明出处,还在后记中多次提及我对他的鼓励,这种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的文友情谊让我感动。
《光焰摇曳》凭借作者深刻的洞察和生动的叙述,成功塑造了梁启超这一复杂而又极具魅力的人物形象。
作者从变革与守望两个关键角度切入,书名《光焰摇曳》恰到好处。在清末民初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梁启超虽不是光芒万丈的太阳,但他无疑是“学通中外古今,言满天下,名满天下”的璀璨巨星。他的思想和行动深刻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他才华横溢,如浩瀚大海般深邃,是时代的引领者,散发着耀眼光芒。中国近代史上诸多政治大事与他有关,他努力驱散清廷黑暗,试图为民国开辟光明之路,作者多次用“点燃”一词串联全书,形象展现出梁启超如火炬般照亮时代的作用。
作者始终紧扣梁启超的爱国主义思想,通过生动事例刻画传主。比如,梁启超曾坚决拒绝袁世凯以20万元为诱饵,要求他不发表讨袁文章的贿赂。不可否认,梁启超一生充满矛盾与转变,从尊师康有为到反师,从拥护袁世凯到反对袁世凯,从联合孙中山到与孙中山产生分歧,从保皇到反复辟,这些经历让他看似“流质多变,反复无常”。然而,作者精准把握分寸,抓住他一生矢志爱国的本质,细腻描绘出一个爱国者坎坷曲折、壮志未酬的人生之路。
创作中,作者既注重对当时国际复杂大环境的细腻描述,又格外重视细节的真实和人物形象的塑造。全书整体风格平实,但描写人物交锋时十分精彩。书中对康有为、袁世凯等人物的刻画合情合理,生动展现出他们的性格特点与人物关系。传记文学创作有独特规则,主要事实必须有根有据,但细节部分可以合理想象。我和传记文学作家叶永烈交流时,他提到政治人物传记因一生充满明争暗斗,情节波澜起伏,所以相对好写;而年轻运动员传记素材多是刻苦训练夺金牌的故事,较为单一,所以较难写。由此可见,真实是传记的灵魂,细节是传记的血肉。
我们生活在英雄辈出的伟大时代,传记文学应具有文学性凝铸的美学底蕴,给读者带来启迪,唤醒逝去的历史,以古鉴今,升华读者的情操。我认为汪泉的这部新作,基本实现了以独特之思铸造梁启超风骨,以灵动之笔呈现传记文学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