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发扬传统技艺 绽放绚丽光彩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2025 年 3 月 6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发扬传统技艺 绽放绚丽光彩
新会女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守”与“破”
李凤连随编随唱大鳌咸水歌。
周咏莲在柑果园中查看柑花生长情况。
余惠云结合现代设计和刺绣工艺,创作出有趣的葵扇产品。
钟松友与她制作的新会鱼灯。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活态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载体,他们站在当下,承载过去,面向未来。

    在新会,有一批女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她们以女性独特的细腻、耐心、坚守,坚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更多人了解非遗技艺;她们用指尖的技艺、动人的嗓音,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积极带动当地妇女从事相关产业,让女性力量在非遗传承中绽放更加迷人的光彩。

    策划/简家琳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简家琳

    新会葵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余惠云

    “90后”让“非遗+”焕新出彩

    走进位于新会陈皮古道的葵匠文化传播中心,映入眼帘的是一对用葵叶制作而成的巨型龙凤葵艺作品,两侧的展示架上,各式各样的葵艺摆件、包包、笔记本、发簪等等琳琅满目,让人叹为观止。

    “葵艺是新会的一张名片,作为新会人,我希望让更多人了解葵艺的历史文化,让葵艺不断传承下去。”葵匠文化传播中心创始人余惠云是土生土长的“90后”新会人,目前,她接到的大多数订单都是私人定制,有的来自五邑地区,有的来自其他省。

    2008年,新会葵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余惠云是新会葵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也是第四届南粤技术能手、新会区第六批拔尖人才与专家。

    余惠云与葵艺的缘分自儿时便悄然种下。她从小就在自家种植的葵林中长大,受家庭环境与氛围的影响,2009年,余惠云抱着一腔对蒲葵的热情,报读新会技师学院的特色专业——工艺美术与葵艺,成为新会技师学院第一届葵艺专业班的学生。学生时代的余惠云在勤奋练习绘画、书法之余,还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学习葵艺,并不断参加大赛积累经验。

    “葵艺品的制作过程繁琐、细致,从采葵到制成工艺品,要经过剪、晒、焙、削、漂染、合、编织、勾花或嵌花、印花、绣花等近20道工序。”余惠云表示,葵艺是一项非常需要耐心和细心的工作,往往入门都需要三至五年时间,精通掌握就更难了。

    2013年毕业后,余惠云选择留校任教,走上了教授葵艺技能的传道授业之路。“我在和学生的交流中,愈发深刻认识到葵艺需要创新和发展。”2018年7月,余惠云创办葵匠文化传播中心,入驻新会葵博园,结合本地陈皮产业,与新会区委人才办和邑葵陈皮、金康宝陈皮食品有限公司等联合开发葵艺陈皮包装、以陈皮为主题设计的葵扇伴手礼等,目前开发产品种类150多种,其中葵扇类53项、创新葵工艺品88项、跨界融合共同研发产品9项,并不断改良智能烙画机、绣花机、编织机等,提升了产能。

    如今,余惠云在葵艺传承与创新之路上越走越坚定。结合市场需求,她创新设计的葵艺笔记本、葵艺手机壳、葵艺胸针等文创类产品兼具文化内涵与实用性,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

    余惠云还多次举办公益课程,走进镇(街),推进“葵艺下乡”,多次向学生、农村妇女、残疾人等对象传授葵艺,成功帮助上百名妇女、残疾人实现自主创收。

    与此同时,余惠云抓住文旅产业发展机遇,与新会石涧故事等多个民宿合作,设计、制作葵艺主题民宿;与启明里等旅游景点合作,打造葵扇巷、葵艺文化长廊等,促进本地旅游发展,带动乡村振兴。

    余惠云等手工艺人对葵艺的热爱点亮了这一门传统技艺的“灯塔”,让葵艺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谈及葵艺传承中女性的独特优势,余惠云笑着说:“女性的力量不容小觑,细腻的工艺把控和敏感的设计触觉,都能为非遗传承注入源源不断的新活力。”

    新会鱼灯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钟松友

    耄耋老人的“指尖魔法”让百年鱼灯“游”向新生

    “鲤鱼屈屈尾,主人好生理;鲤鱼嗑嗑鳃,主人大发财。”3月1日,风和日丽,新会鱼灯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钟松友坐在窗明几净的手工教室中,拿着一盏活灵活现的鱼灯,念着旧时传下来的童谣,娓娓道出鱼灯所蕴含的美好寓意。

    新会鱼灯已有近400年的历史,这种精美的鲤鱼灯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湛的制作工艺而闻名,于2007年被列入江门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会鱼灯寓意着“年年有余”,与丰收和吉祥紧密相关。在会城地区,每年元宵节,人们都有挂鱼灯的传统习俗。新会鱼灯的鲤鱼形态丰满,“身上”有金色鱼鳞,较具美感和喜庆色彩,其制作包括木版印彩纸、削竹开度、扎骨架、上浆贴纸等繁杂讲究的工序。

    “我做鱼灯几十年了。”今年81岁的钟松友传承了父亲的手艺,从十几岁开始学习制作新会鱼灯。据她回忆起童年时期,每逢过年,特别是元宵节晚上,街道上总是挂起喜庆的鱼灯,孩子们也会提着鱼灯走街串巷,鱼灯的那一抹火红便是小小的她心目中对“快乐”“美好”最具体的存在。结婚之后,她和丈夫李严一起制作鱼灯,丈夫负责扎骨架,她负责糊“鱼皮”,分工合作,配合默契,一做便是大半辈子。

    “现在老了也闲不住,在家还会继续做鱼灯。”钟松友笑着介绍,鱼灯的制作周期长,前后贯穿一整年的时间:每年春节过后便是买竹子削竹开料的时候,她和家人会根据鱼灯的部位进行开料,开好料之后就开始扎鱼灯骨架。到了6-7月的时候,就要开始裁剪红纸,用来做鱼灯的“鱼皮”,接着就是木版印彩纸、粘金粉,到了9-11月,才正式制作鱼灯。

    “被竹篾扎手是常事,扎鱼灯骨架的时候还得拿捏好手劲,力气大了容易折断,力气小了又扎不结实,这些手上功夫都是一天一天练出来的。”钟松友告诉记者。

    多年来,在扎鱼灯的过程中,钟松友慢慢摸索,不断调整鱼灯的比例、鱼身的形态,让鱼灯形神兼具。“如今,鱼灯技艺传承到了下一代,我的儿子、儿媳、女儿、女婿都掌握了这门手艺。”钟松友说,她的儿媳严欢租赁下了位于会城经贸大厦的一间30平方米左右的房间,改造为新会鱼灯手工教室,未来,将以此作为新会鱼灯传承基地,定期开展培训课程、手工活动等,让更多人能亲手制作鱼灯,切身感受非遗技艺的魅力。

    大鳌咸水歌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凤连

    “咸水歌后”把300年民歌唱成时代潮音

    一身红衣裳,略胖的身材,齐耳的短发,圆圆的脸庞上挂着真挚、灿烂的笑容,打招呼时有着清亮的嗓音,这是记者对李凤连的初印象。

    咸水歌是粤语方言地区流传最广的歌种之一,盛行于珠江三角洲沙田地区。大鳌咸水歌于2007年4月被列入了江门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李凤连是大鳌咸水歌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被称为“咸水歌后”,她为人大方,性格直爽,身上有着水乡人特有的热情,与节奏明快、随编随唱的咸水歌格外契合。

    咸水歌在新会大鳌有着300多年的历史,其音调婉转、通俗易懂,反映了大鳌人民的劳动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了他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赞美。在水乡农村和水上居民(疍家)的歌唱生活中,往往采取对唱、赛歌、咸水歌擂台等即兴对答的口头文学创作方式,其唱腔、唱法经过数百年的演变,具有独特的韵味。

    李凤连对咸水歌的热爱,源于生长环境和家庭氛围的影响。她的父亲是一名热爱音乐的教师,母亲是喜欢唱歌的妇女主任。小时候,正是咸水歌盛行的年代,她几乎每天都听见大人唱咸水歌。村民聚集的田头、地角或河边、渡口,都会看见男男女女或对唱或斗歌,气氛热烈。男女定情、水上婚礼、喜宴等场合中,唱咸水歌更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唱得开心,听着好听,我就忍不住学着唱,越唱越上瘾。”李凤连笑着说。

    “坚持做喜欢的事情,这本身就是一种天赋。”李凤连没有辜负天生的一副好嗓音,哪怕在家家户户的录音机都在播放新鲜出炉的港台流行歌曲时,李凤莲的家中依然时常传出她唱咸水歌的声音。

    1999年的“三八”妇女节,大鳌镇举办文艺晚会,邀请李凤连上台演唱其原创的咸水歌《大鳌新貌》,动人的歌词、朴实的唱腔艳惊四座。在雷鸣般的掌声中,大鳌咸水歌勾起了许多人的美好回忆,李凤连自此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咸水歌表演邀约。

    2000年春节,李凤莲应邀到会城冈州广场演唱新编咸水歌《葵乡新貌》。台下观众的热情让她认识到,无论时代怎样变迁,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咸水歌都不会被遗忘。在她的带动下,大鳌自发组建了民歌队,喜欢咸水歌的村民们纷纷加入,大家经常在一起练习、演唱咸水歌。渐渐地,岛上居民遇上迁居、婚嫁之类喜事,就会邀请民歌队演唱咸水歌助兴。后来,大鳌民歌队的声名不胫而走,中山、顺德、佛山等地也有人邀请他们去演出。如今,李凤连的“歌迷”遍布新会、中山、珠海等地。

    为实现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确保“扎根铸魂”成效落地生根,新会区、大鳌镇政府坚持鼓励咸水歌再创作、再传播和再继承活动。

    为了拓宽咸水歌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李凤连创新性地将党建工作、禁毒知识、校园文明等元素融入咸水歌,增强传播效果。同时,李凤连联合大鳌中学、大鳌小学、特沙小学、南沙小学、百顷小学等校,推动咸水歌进校园,激发青少年对咸水歌的兴趣。在她的帮助下,大鳌中学肩负起了向青少年普及咸水歌知识以及培养咸水歌新一代人才的重任,成为新会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该校还成立了咸水歌兴趣小组,在镇村文艺晚会、教育特色成果展等活动中演出,反响热烈,受到广泛好评。

    “很开心我能够带动更多人认识、喜爱咸水歌,希望咸水歌这一独特的民间文艺继续传承发展下去。”李凤连说。

    新会柑茶制作技艺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周咏莲

    她的烘焙工艺灵感来源于古井烧鹅

    进入3月,天气逐渐回暖。眼下,新会柑花花期已至,在新会区冈州陈陈皮产业有限公司的柑园中,排列整齐新会原枝柑上缀满了雪白可爱的柑花,花香四溢,生机勃勃,企业创始人周咏莲与儿子正在查看柑花生长情况,“从源头把控好柑的品质,优中选优,是做好柑茶的关键。”周咏莲说。

    2020年,新会柑茶制作技艺被纳入第六批新会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周咏莲是新会柑茶制作技艺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她爱柑、爱茶,2005年注册“柑普”商标并创制“新会柑普茶”。她二十年如一日,坚守“柑心做好茶”的初心,以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专注做好新会柑茶,并持续向全社会推广新会陈皮。

    与“陈”香做伴,周咏莲的创业之路却“新”得出奇。

    “柑茶的出现,其实也是新会陈皮行业的创新。”谈到做柑茶的门道,周咏莲一下便打开了话匣子。2005年,她尝试把新鲜的新会柑挖去柑肉,利用柑皮做壳,装入云南普洱茶后进行生晒陈化。柑皮的清新果香与熟茶的陈甜香相互融合,香气浓郁,清新怡人,口感绵滑醇甜,甘润生津,形成了风味独特、口感一绝的柑茶。柑茶新奇圆润的外形,颠覆了新会陈皮多年来作为药材、土特产的形象。而这种新鲜的茶饮风味,更是激发了周咏莲的灵感,从那时起,她便将新会柑茶作为主力研发和推广方向。

    “原料采购、产品研发、销售推广等各个环节都很重要。为保障每一颗柑茶的高品质,我常常到各个柑果园中选果,到各茶叶产地、茶厂实地试验茶样。”回忆起创业初期,周咏莲说,她利用所有业余时间,自费参加了广交会、广州茶博会、深圳礼品展等各种大型展览,只为打响新会柑茶的知名度。

    在她的不懈努力下,新会柑茶得到了市场认可,“冈州陈”柑普茶获评首届“新会柑普茶皇后”。

    周咏莲的“新”,还新在工艺。为解决柑茶在自然晾晒过程中容易发霉变味的问题,周咏莲从古井烧鹅的制作方法中获得启发,创新性总结出了“果木柴火适温烘焙”的柑茶制作工艺要领。

    在新会区冈州陈陈皮产业有限公司的加工厂房内,红泥砖砌成的窑炉与烘房之间由管道连通,制作柑茶时,果木在窑炉中充分燃烧,全程有人把控烘房内的柴火火候、温度、烘焙时长,定期观察烘房内的干湿情况及茶果皮色与气味的变化。采取这种方式烘干柑茶,能充分保留新会陈皮与茶叶应有的自然色泽和原始风味,同时,能尽量避免损害柑皮的油室。而油室的完整度越高,陈皮所含橙皮甙等活性物质就越高,药用养生功效就越好,柑茶产品的风味也越醇香。

    周咏莲的“新”,更新在产品。周咏莲坚持开发契合市场需求和年轻人喜好的文创、文旅产品等。“我们一直在接触各种创新融合技术,比如将陈皮文化融入产品,研发更多年轻人喜欢的陈皮食品,让更多人认识新会陈皮。”周咏莲表示。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周咏莲还主动承担责任,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2023年12月28日,新会区冈州陈陈皮产业有限公司党支部暨古井镇慈溪村富民工坊(冈州陈柑普茶)挂牌成立,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村企合作,带动古井镇慈溪村发展。目前,新会区冈州陈陈皮产业有限公司拥有新会茶枝柑基地种植面积20公顷,每年加工新会陈皮120吨,带动慈溪村柑茶产业产值增长30%以上,带动慈溪村20多名妇女致富,带动农户增收10%以上,户均增收7000元。

    “接下来,我们仍将在传承中求新,不断突破,在新会柑茶的种植、研发、文化传承等方面继续作出贡献,把新会陈皮文化传播给更多人。”周咏莲表示。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