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白沙
上一版3  
品味客家艾糍
春柳有寄
一雷惊蛰始
惊蛰·捕捉
“三八”节,母亲最美的时刻
无标题
春日蜜蜂采花忙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篇4  
2025 年 3 月 8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品味客家艾糍

    麦秀芳

    雨过,天明,地净,万物长。

    一场春雨一场暖,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光景,千山披翠绿,万木竞葳蕤。艾草仿佛在一夜之间做好了拔节蹿高的架势,它们沾着春风、春雨和春光的恩泽,挺立于田野、河畔、山坡,乃至乡村小径的两边“噌噌”地生长。它们羞答答地伸出稚嫩的茎,齐刷刷地冒出嫩绿的叶子,由最初的稀疏小苗迅速蔓延成一片片浓密的绿海。艾草不挑剔土壤,即便是在石缝中也能顽强生长。我们走在鹤山市客家人聚居地鹤城镇的田间小道上,偶尔可见三五个妇女手提竹篮,弯腰低头,从容地采摘着艾草。

    “清明前后吃艾糍,一年四季不生病”,客家人有句这样的谚语。客家的艾糍,又叫“艾粄”。“粄”为古汉语,乃古代中原地区佐茶充饥之食。南梁作家顾野王《玉篇》“粄,米饼”。客家艾粄承载着客家族群悠悠历史与独特文化的深厚底蕴,亦隐匿着他们在岁月长河中凝练的生存智慧与质朴生活态度。

    关于“客家人”的形成,《辞海》是这样解释的:相传在4世纪初(西晋末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一部分汉人因战乱南迁渡江,至9世纪末(唐朝末年)和13世纪初(南宋末年)又有大批汉人南迁粤、闽、赣、川……即现在的广东、福建、广西、江西、湖南、台湾等省区以及海外……这些外来移民自称“客户”或“客家人”。

    可以遥想1000多年前客家先民匆匆踏上南迁之路,一时间,中原至岭南大地上,留下了一路的嘶鸣与慌乱、一路的烟云与尘土、一路的饥饿与疾病、一路的哭声与哀叹、一路的绝望与希望……经过数月奔波,风餐露宿,一个个衣衫褴褛、筋疲力尽。他们越过了一条条河流,翻过了一座座大山,蹚过了一片片沼泽……终于,眼前展现出一片全新的天地,这片南方的山水虽荆棘丛生,却充满生机,是他们寻寻觅觅的栖息之地。

    据《鹤山春秋》记载:鹤山的客家人是先后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间,从粤东、粤北迁入的,当时称他们是“惠潮来民”。清雍正十年(1732年),鹤山县城设在鹤城。置县之初,首任知县黄大鹏以优惠政策召集客家人来鹤山垦荒。他们“日与对垒,夜宿山林……数十年来,艰苦万状,险阻备尝”。客家先民面对荆棘满布的自然环境,无畏无惧,以坚韧作刀,破釜沉舟,胼手胝足,拓荒着,耕耘着,硬生生地开辟出鹤山客家的一片崭新天地。

    南方乃“瘴疠”弥漫之地,气候潮湿。史载,唐代时,客家先民从中原辗转迁徙至南方,诸多先民不幸染上疟疾等病症。一日,一位先民偶然发现,艾草竟可疗愈疟疾。他遂将艾草细细捣碎,融入糯米粉,制成食物,分与族人。众人食后,病症竟神奇不再。此后,这独特的食品便代代流传,成为客家美食的瑰宝。

    这天,我们寻味至鹤城镇的“桥头美食”山庄,只为一尝这传说中的艾糍。一进门,一股夹杂着艾草香与米香的味道已扑鼻而来。出炉的艾糍,仿如一个个圆滚滚的“绿球”,碧莹莹、绿汪汪的。咬一口,这黏乎乎、软绵绵的“绿球”顿时冒出暖融融的气息,它瞬间覆盖齿颊。那微微的苦、淡淡的涩、浅浅的甜糅合在一起,消融于味蕾中。当舌尖触碰到馅料时,一阵“咯咯”声于牙缝中发出,那个脆、那个爽,仿佛把整个春天都嚼在嘴里,花生、芝麻的酥香全迸出来了,一丝丝、一缕缕,萦绕在舌尖,久久不散。

    “捣青草为汁,和粉作团,色如碧玉。”袁枚在《随园食单》里记载了艾糍的做法,鹤城桥头美食的老板娘芬姐饶有兴致地向我们介绍客家艾糍的制作:清晨,趁露水未干,便到田间地头挑选最鲜嫩的艾草叶采摘;采回艾叶,清洗、捣艾、和面、包制、蒸煮……工序繁多。

    芬姐滔滔不绝,谈及美食,如数家珍,眉飞色舞。原来,桥头美食的客家艾糍,早已载誉而归,将“粤港澳大湾区食材推荐会最受欢迎美点”“鹤城镇最受欢迎地道美食”等诸多殊荣收入囊中。

    客家人,向来善于捕捉时代的脉搏。在“文旅+饮食”的时代浪潮中,他们果敢地放开手脚,大胆创新。如今,桥头美食团队精心打造出占地30多亩的桥头花木场,建成近7000平方米的户外活动场地。他们以“艾”为丝线,巧妙创制出艾馒头、艾叶面等原生态艾食,还自创山楂鸽、土茯苓鸽等养生菜品,成功打造出客家特色名店,让四方食客于舌尖上品味客家文化。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春已至,你若到鹤城古镇来,走一趟氤氲着艾香与古韵的角落,浪漫、美好便唾手可得;细细品一下客家艾糍,定能领略到客家文化那种披荆斩棘、柳暗花明的潆洄之味。

下一篇4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