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抓基层 强基础 促发展 利长远
我市欢送2025年春季入伍新兵
同植幸福树 共筑绿美家
江门春日“全民拍”网络分享活动启动
2月份江门CPI同比下降1.1%
以“1+5+1”解锁体育经济密码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篇4  
2025 年 3 月 18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开平市:以“基层基础年”为抓手,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
抓基层 强基础 促发展 利长远

    □江门日报记者 严建广

    今年2月,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暨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市两会相继召开,吹响了全市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号角。近日,开平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小曼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将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暨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市两会精神,坚定不移扛起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使命担当,以“基层基础年”为抓手,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平实践展现新气象、干出新作为。

    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记者:开平在纵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方面有什么思路和举措?

    陈小曼:开平将充分发挥华侨华人资源优势,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一是着力提升互联互通水平。完善基础设施“硬联通”,优化完善对接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的城市交通路网,确保国道G325鹤山址山至开平塘口段改建工程和三埠港搬迁项目年底建成。提升大湾区规则机制“软联通”水平,深入实施“湾区通”工程,用好广东省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县级试点,健全人才、资本、信息等要素跨境高效便捷流通机制。二是深化与港澳的产业协作。充分利用“港澳药械通”政策,加强与澳门中医药产业合作,推动开平生物医药产业做大做强。建好用好粤港澳大湾区(江门开平)优质农产品供应及出口基地,对接大湾区农产品标准体系,完善农产品加工、仓储、流通、销售等体系建设。强化开平和澳门“世遗”资源联动发展,联合港澳开发“优游计划”精品旅游线路,打造“一程多站”旅游产品。三是更好凝聚侨心侨力侨智。持续提升为侨服务工作水平,深化便利华侨华人投资试点专项改革,进一步简化华侨华人投资审批条件。持续擦亮“侨才荟”人才服务品牌,吸引更多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来开平就业创业、居住生活。

    推动产业向新向上向强

    记者:开平市委确定今年为“基层基础年”,将如何以此为抓手,打好产业发展基础,推动产业向新向上向强?

    陈小曼:从长远看,开平目前仍处在筑底回稳、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关键阶段,部分基础工作未做扎实,存在短板和弱项。对此,开平市委将2025年确定为“基层基础年”,全力抓基层、强基础、促发展、利长远。在产业方面,我们将加快补齐突出短板,积极构建产业科技互促双强、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一是深化科技创新引领。全力支持国家大科学装置江门中微子实验室运行取数,推动科普与文化、旅游、教育等产业深度融合。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型企业,新增不少于1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1家“小巨人”企业。二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链式改造”水暖卫浴、食品、纺织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积极申报大健康食品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壮大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与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支持中科建成项目一期竣工投产,吸引更多氢能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前瞻布局低空经济产业,谋划建设低空经济产业园、试飞基地和起降点。因地制宜发展智能机器人产业。推动建筑业、制造业高水平融合发展,提升建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三是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建设运营江门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开平片区),探索建设赤坎华侨古镇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大力发展体育经济,积极开展“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等活动;全力发展银发经济,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四是全力抓好项目建设。落实好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更新迭代制造业、文旅业、现代农业三张“招商地图”,力争2025年新引入项目总投资超260亿元。推动建滔(开平)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牵牛生物科技智能工厂等项目动工建设,力促永胜医疗器械等一批超亿元项目加快建设。

    加力提速实施“百千万工程”

    记者:今年是“百千万工程”的“三年初见成效”大考之年。作为省整县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试点,开平将如何结合试点建设,实现“三年初见成效”这个目标?

    陈小曼:开平将把整县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作为实施“百千万工程”的重要抓手和重大发展机遇抓紧抓实,不断强化县镇村内生动力,力争取得更多突破性进展。一是塑造农文旅融合发展新优势。积极推进开平碉楼—赤坎华侨古镇创建世界级旅游景区,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高效建设世遗风韵农文旅融合发展产业园,全力构建“5+3+N”产业体系。加大优质文旅项目招引力度,积极推动今有光乡村创意空间、鹰村田园综合体等一批优质农文旅项目建成运营。整县谋划、分片区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加快建设最美旅游公路等配套设施,谋划构建陆、水、低空立体交通体系。二是形成强县富民兴村新动能。扎实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建设,力争城镇化率提升至63%。大力推动江门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开平片区和生物医药产业专业园等专业园区建设,持续壮大翠山湖园区产业,提升人口吸附能力和承载能力。培育壮大城区镇、中心镇、专业镇、特色镇,扎实推进水口镇按照小城市标准规划建设中心镇试点工作。落实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要求,加快实现全域乡村振兴;大力发展四大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和预制菜产业,建强家禽、茶叶两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争创国家级禽蛋现代农业产业园;持续促进富民增收,力争所有行政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过50万元。三是激发社会广泛参与新活力。用好省纵向横向帮扶机制,深入实施“双百行动”,扎实推进“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行动,用好重点建筑业央企助力“百千万工程”力量,引导国企和本地民营建筑业企业积极参与,打造更多示范项目。充分发挥妇联、团委、工会等群团组织,以及商协会等社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畅通海内外社会力量参与渠道,全方位、多领域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百千万工程”。

下一篇4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