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侨情
上一版3  4下一版  
助力侨胞“指尖”寻根
做好华侨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和利用
侨商江门行 同心促发展
以“双城视角”看江门的“横琴机遇”
江门华侨无偿把祖屋借给政府建设伍连德事迹展示馆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3 月 18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江门籍澳门青年刘秋瑜:
以“双城视角”看江门的“横琴机遇”

刘秋瑜。 受访者供图

    □江门日报记者 张茂盛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是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重要平台。

    当前,江门正抢抓“澳门+横琴”发展机遇,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丰富的侨乡资源和坚实的产业基础,积极承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政策红利,探索与横琴的深度合作模式,纵深推进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在这场城市跃迁的浪潮中,一位频繁往返于澳门与江门,参与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多个建筑工程和产业合作的“80后”建筑行业领军者,以独特的“双城视角”看江门的“横琴机遇”,致力为家乡发展注入新动能。她,就是江门市侨商总会青年会常务副会长、澳门江门青年会副会长、澳门奥邦建筑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刘秋瑜。

    从澳门到江门:一位女工程师的“根”与“城”

    “江门是我的家乡,是我根之所在。”3月初,站在集团旗下项目AHA亚哈启圆·横琴金源国际广场9楼,刘秋瑜望向对岸的澳门,思绪回到童年。祖籍江门新会的她,虽然在澳门出生、成长,但父辈对故土的那份眷恋深深影响着她,“我自幼就常随父亲往返两地,他不忘家乡,经常参加家乡公益慈善事业”。

    刘秋瑜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土木工程、香港理工大学深造建筑与房地产管理,取得建筑及房地产学理学硕士学位后,进入家族企业工作,从地盘工程师做起,先后在项目协调员、助理项目经理、商务总监及总经理等岗位上历练,一步步成长为上市公司掌舵者。2018年,刘秋瑜成功带领公司在港交所主板上市。她担任上市公司行政总裁后,将更多的创新性思维带入企业管理,不断扩大集团发展的蓝图。

    优越的地理环境、巨大的市场潜力,让江门成为刘秋瑜深耕的地区。“我们在江门设有分公司,也一直有承建项目,涉及住宅建筑、商业广场项目等多个方面。”刘秋瑜表示,自己总是用五星级的眼光去看每一个工程,对家乡的项目更是如此,“近年来,江门变化很大,楼宇越来越多、商业体越来越丰富,城市天际线日渐丰满,我希望能在这里打造出更多地标工程、精品项目。”

    双城携手:产业互补的无限遐想

    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工作数年,刘秋瑜时刻感受着这片热土发生的显著变化,见证着其在新时代展现出来的勃勃生机。

    从横琴口岸以“合作查验、一次放行”模式大大提升通关效率,到以“澳门新街坊”为典型代表的系列项目为澳门居民提供了更多生活和工作空间,再到中医药、现代金融和文旅会展领域的产业集聚效应吸引了大量企业和人才入驻,刘秋瑜娓娓道来,感慨良多。

    在她看来,横琴的“试验性”恰恰是江门的跳板,里面藏着江门的机会。

    “横琴在研发产品方面有免税政策,而江门是制造业大市,制造成本相对较低,非常有利于形成‘横琴研发+江门制造’的闭环。”刘秋瑜认为,在双城携手促进产业互补方面,两地大有可为。

    江门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暨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抢抓“澳门+横琴”发展新机遇,支持促进服务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聚焦澳门科技研发和高端制造产业、中医药等澳门品牌工业、文旅会展商贸产业、现代金融业等“四新”产业,加强与澳门、横琴在食品加工、纺织服装、中成药、原料药、文旅会展、科普产业、特色金融等优势产业合作,加快建设粤澳(江门)产业合作示范区,推动澳门招商投资促进局在江门设立澳门企业服务站,共同为澳门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优质应用场景和产业载体。

    对此,刘秋瑜认为江门这一思路非常契合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战略,并重点围绕产业互补给出三个建议:一是中医药产业方面,江门的中医药资源丰富,可依托横琴平台,推动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和深加工,共同打造从研发到市场的完整产业链,同时借助澳门的国际化网络开拓海外市场。二是文旅会展方面,江门的侨乡文化和生态资源丰富,可以与澳门的会展业结合,打造“一程多站”旅游线路,吸引更多国际游客。三是特色金融方面,建议江门借鉴横琴的金融创新政策,发展绿色金融和跨境金融服务,为大湾区企业提供更多融资渠道。

    刘秋瑜带领团队打造的AHA亚哈启圆·横琴金源国际广场,目前已吸引上百家港澳初创企业入驻。她假设,如果一位江门创业者在此创立跨境电商平台,那么,来自江门的优质工业产品通过横琴销往全球将是一道美妙风景,而且还可延伸到农文旅等领域,比如新会陈皮和台山鳗鱼等特产,也可从这里出发走向全世界。

    江门机遇:侨乡纽带的“破圈”之道

    作为一位祖籍江门的澳门同胞,面对澳门所需、横琴平台、江门机遇,刘秋瑜用三个关键词进行解读。

    首先是充分发挥侨链作用,用好江门侨胞资源,推动更多国际合作项目落地,形成“以侨引侨、以侨引外”的良性循环。刘秋瑜举例,自己认识的一位江门籍澳门企业家,在家乡投资建设了智能制造产业园,利用澳门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及江门的土地和劳动力优势,实现了产业升级,成功吸引上下游企业入驻,形成了产业集群效应。“这背后与江门的联系交流努力有关,强化了乡情纽带。”刘秋瑜说。

    其次是用好成本洼地优势。“澳门土地资源有限,江门可成为其延伸腹地。”刘秋瑜表示,虽然从空间上看,珠海、中山地理位置离横琴更近,但江门的土地储备和产业基础更具潜力,可以进一步完善交通网络、优化营商环境,让成本洼地优势更加凸显。

    再则是运转好青年枢纽,让“1小时生活圈”更具黏性。作为澳门江门青年会副会长,刘秋瑜在横琴运营的粤澳青年孵化中心已累计服务300余家创业企业,成功为1000余人创造了就业机会,其中不少来自江门,接下来有意向在江门复制这一模式,促进三地人才往来和创业创新交流。

    “依托横琴平台,把‘澳门所需’与‘江门所能’变成‘湾区所向’,我充满期待。”刘秋瑜说。

3上一篇  下一篇4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