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强华
西江的春天一向来得早,南风刚过,岸边上米色米粒状芒果花布满树冠,正洋洋洒洒绽放。
三月的西江,是温润的;三月的风儿,是温柔的;三月的岛屿,是温和的。
西江水,在春日的柔光下波光闪闪。水面上白鹭翔集,只见白鹭猛地一头扎进水里,“哗啦”一声,再出来时嘴里就多了条活蹦乱跳的鲮鱼。
江面上,货船、渔船来来往往,穿梭于航道上,在春光的映衬下,跃动着粼粼波光,构成了一幅美丽春耕图。
南国春来早,雀花先探头。
江畔上,在这百花争艳的季节,一个“小精灵”悄然而至,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它就是禾雀花。在蔓藤缠绕的廊道下,一串串花朵探出脑袋,每一朵禾雀花都宛如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头、嘴、翼、尾俱全,白的、红的、蓝的、紫的……五颜六色簇拥成团,明明是静止的,我却仿佛看到它们绕在头顶盘旋,甚至还听到了啾啾鸣唱,闹醒了满园春。
禾雀花,以其独特的形态和色泽,深受人们喜爱。我初次与禾雀花相遇,在院士路上,只见马路中间绿化带的路灯上挂满一排排像小鸟一般灯饰,好奇地问了别人,才知道那是用禾雀花形状制作的灯饰。华灯初上,一朵朵、一簇簇,五颜六色的灯光,像万千只麻雀一起飞舞,姹紫嫣红、似梦似幻,宛如仙境一样,让人流连忘返。
一提起禾雀花,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五邑,禾雀花的传说广为流传。相传,八仙之一的铁拐李一日清晨闲游至棠下镇公坑寺,途经一片农田时,目睹麻雀偷吃稻谷的情景。由于麻雀机灵,农民难以将其驱逐,铁拐李见状,心生怜悯,决定助农除害。于是,他施展法术,将麻雀固定在藤条上,最终化为一串串形态独特的禾雀花。
如今,禾雀花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每当春天来临,禾雀花盛开,人们总会想起这个动人的故事,感受那份来自大自然的欢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千百年来,江畔上的人们以“耕江”为生,西江水产丰富,就像一个天然的粮仓,清澈的江水孕育出河虾、鲮鱼、沙蚬、河蚌等。江畔上的城市自古享有“鱼米之乡”的美誉,人们挖塘养鱼,种桑养蚕。喜欢江畔上的烟火生活,人们对食鱼早有研究,以丰腴美味的优质鲮鱼作为原材料,制作出风味独特的鱼饼和酿鱩,深受吃客喜爱。鱼饼,把鲜活的土鲮鱼肉剔掉鱼刺、剁碎,加上佐料用劲摔打,煎得两面金黄,表皮焦香脆口,香气四溢,鱼肉弹牙嫩滑。酿鱩,把西江蚬肉与鲮鱼肉搅拌成泥,放入鱩壳里面一起煎,煎好后的鱩壳和鱼肉色泽金黄,嫩滑可口,还夹带着一股暖融融的焦香味。如果说美食是一座城市的名片,五洞牛肉、冲菜肉饼、冰镇凉瓜、西江三侠(蒸鱼虾蟹)、鱼蓉羹、荷塘三宝、潮连烧鹅……江畔上的美食文化风情万种,源远流长。
无论江畔上的城市如何变迁,从古至今,几多故事,都离不开西江。努力寻找过去的美好时光,因为有了禾雀花的盛开,变得更加富有诗意与浪漫,从三十三墟街水埠头到北街甘化厂,漫步在写满了老城记忆的步行径上,一步一步,仿佛可以听到货船靠岸激荡出的哗啦啦的河水声,墟市上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两侧骑楼间听不清韵律的嘈杂声,还有火车驰来时隆隆的汽笛声,甘化厂机器毫不间断的运作声……
禾雀花,这春日里的精灵,用它独特的美丽感染了人们。人们坐在一旁的石凳上,面带微笑,静静地欣赏着这满藤的繁花。孩子们在花丛间嬉笑玩耍,追逐着那飞舞的“小禾雀”,清脆的笑声在连廊里回荡。年轻的情侣们手牵着手,漫步在花径中,时而驻足拍照,将这浪漫的春日美景与彼此的笑容一同定格,为江畔上的城市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