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白沙
上一版3  
禾雀春色暖西江
纸鸢舞清明
甲子,致往昔的我
采一缕春色
科幻视角下叩响人性之门
无标题
木棉花下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3 月 29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纸鸢舞清明

    魏有花

    “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清代郑板桥在《怀潍县》中,以灵动笔触勾勒出一幅春日放风筝的盛景。无数纸鸢似雪般漫天翩跹,少女们在秋千上轻盈摇曳,五彩罗裙随风飘拂,比那翩跹蝴蝶更添几分娇俏。此诗栩栩如生地展现出当时潍县放风筝的热闹场景,风筝、少女与烂漫春光相互映衬,满溢着世俗生活的繁华与温情。

    春天,风筝在天际舞动。而清明时节放风筝,更是传承已久的古老习俗。那漫天飞舞的纸鸢,宛如灵动的诗韵,惹着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的情思,也因此诞生了诸多脍炙人口的“风筝诗”。

    “洒洒沾巾雨,披披侧帽风。花燃山色里,柳卧水声中。石马立当道,纸鸢鸣半空。墦间人散后,乌鸟正西东。”宋代范成大在《清明日狸渡道中》,描绘出清明时分的独特景致。繁花似火,将山色燃得明艳动人,柳条低垂,仿佛惬意地卧于潺潺水声之中。道路两旁,石兽静默伫立,而风筝则在半空中悠然旋飞,为这清明之景增添了几分灵动活泼的气息。

    “雨余溪水掠堤平,闲看村童谢晚晴。竹马踉蹡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三冬暂就儒生学,千耦还从父老耕。识字粗堪供赋役,不须辛苦慕公卿。”陆游于《观村童戏溪上》中,描绘了雨后初晴的乡村画面。溪水漫涨,几与堤岸平齐,诗人悠然闲看村童们欢庆天晴。有的孩子骑着竹马,在泥泞中跌跌撞撞却依旧欢笑不断;有的孩子放飞风筝,那风筝在风中横冲直撞,发出欢快的鸣响。冬日农闲时,孩子们跟着塾师读书识字;农忙时节,便随父兄下田劳作。在诗人看来,识字能应付租税劳役即可,不必为了羡慕王公贵族而辛苦苦读。诗中既有对乡村生活质朴的刻画,又融入了风筝这一充满童趣的元素。

    唐代诗人高骈的《风筝》,别具一格,既给予读者艺术的熏陶,又让人增长见识。“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从诗中可知,彼时的风筝不仅系有弦或笛,有时还会悬挂明亮华丽的灯笼升入夜空,可见唐代放风筝的场景,不分昼夜,热闹非凡。

    在众多描写放风筝的诗作里,清代的作品堪称经典且数量繁多。“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的《村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生动勾勒出春光明媚、柳絮纷飞的时节,孩子们放学后早早归来,趁着东风放飞纸鸢的欢乐场景。吟诵此诗,一幅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画面便在眼前徐徐展开。

    孔尚任在《燕九竹枝词》里写道:“结伴儿童裤褶红,手提线索骂天公;人人夸你春来早,欠我风筝五丈风。”诗中刻画了一群放风筝的孩童,他们身着红色裤褶,手提风筝线,因风筝放不上天而嗔怪老天,那天真顽皮的模样,跃然纸上,让人忍俊不禁。

    陈长生的《春日信笔》对风筝断线的描写别有趣味:“软红无数落成泥,庭前催春绿渐齐。窗外忽传鹦鹉语,风筝吹落画檐西。”骆绮兰的《春闺》同样描绘了风筝断线的情景:“春寒料峭乍晴时,睡起纱窗日影移。何处风筝吹断线?吹来落在杏花枝。”在诗人笔下,那断线的风筝,宛如灵动的精灵,带着别样的诗意与盎然趣味,为春日增添了一抹独特的色彩。

    “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清明时节,细细赏读古代文人笔下的这些风筝诗,即便在这春雨绵绵的节气里,内心也会如春日暖阳般明朗起来,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一同感受那纸鸢舞动带来的无尽欢乐与美好。

3上一篇  下一篇4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