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恩平七星坑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以下简称“七星坑保护区”),一群孩子正专注地通过专业摄影设备观察树上的鸟类。这是七星坑保护区联合恩平市科学技术协会举办的“爱鸟护鸟 万物和谐”的广东省爱鸟周活动现场的一幕。在活动中,大家通过知识讲座、实地观鸟等形式,近距离了解鸟类知识,感受自然魅力。
近年来,七星坑保护区加强科普建设,打造特色科普基地,取得了新成效,为广大爱好者提供良好的去处,一颗闪耀恩平大地的科普之星冉冉升起。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吴健争
通讯员 梁俊杰 陈小芸
科普基地建设成效显著
活动中,在讲解员的引导下,亲子家庭有序参观了七星坑宣教中心,这是保护区倾力打造的科普展馆,通过现场的鸟类标本、图片和生态模拟场景,参与者直观了解了本地鸟类的种类、生活习性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宣教中心面积200多平方米的空间,展示了保护区的各种亮点,将保护区及超过1300种植物、逾600种野生动物(昆虫)浓缩为“古径深悠 崭露蕨迹”“三面环山 天然护卫”“珍稀之选 自然奇迹”“珍惜珍稀 守护自然”四个部分,通过各种照片、实物,让游客了解保护区的全貌。保护区内植被类型丰富,分布有热性针叶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竹林,常绿阔叶灌丛,灌草丛等植被类型。由于气候条件优越,常绿阔叶林分布集中、面积大,植物种类既有亚热带科属,又有热带科属,树木生长迅速。
保护区宜人的森林气候,弥漫着芬多精、负氧离子,在森林中旅游和休憩,倾听自然的声音,可以改善情绪状态,预防和治疗部分心理疾病。此外,宣教中心设置了大型沙盘,将保护区的地理位置和水域清晰展露无遗。
保护区内的自然科普径长约1.5公里,沿途引种了多种珍稀植物,包括保护区内发现的植物新种陈氏异药花和辐冠苣苔属,保护区的大湾区植物基因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在植物科普园,不少从保护区深山腹地引种过来的植物长势可人。例如,移植的美脉杜英长势良好,枝叶层次感丰富,适合用来当景观树,未来可进一步进行培育。此前保护区管理处还从动物粪便中移植出珍稀植物,未来可以引种回归,将该类植物移植到保护区内,进一步做好物种保护工作。
随着周边大槐镇等工业发展不断加快,人气旺盛,保护区对培育下一代动植物爱好者的行动不断加快。保护区积极联动,与周边中小学、企业等开展了丰富的科普活动。依托保护区的科普设置、场地,保护区积极开展科普宣教工作,不断提升公众自然保护意识,2024年,保护区结合广东省爱鸟周、林业科技活动周、森林文化周等重要节日,开展了5场科普宣教活动,受益范围共300人次,发放资料1200份。
此外,今年2月,七星坑保护区入选2025-2029年度“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名单,为本地的科普工作开展注入了新活力。此前,保护区成功获批成为江门市科普教育基地、江门市自然教育基地。
生物多样性宝库
2003年,七星坑江门市级自然保护区成立,2007年,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8060.3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3284.2公顷、缓冲区面积1955公顷、实验区面积2821.1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水资源。经过10多年的严格保护,保护区森林生态逐步恢复,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成为珍稀动植物的“快乐家园”。
此前,七星坑保护区已完成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工作,共记录到各类动植物约2000种。目前,保护区共记录维管植物185科713属1330种,植物种类丰富,其中,桫椤、兰花类群植物为保护区最具特色的物种。保护区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和茂密的常绿阔叶林,为野生动物营造了良好的栖息环境,目前共记录野生动物621种,包括昆虫377种、野生鱼类41种、陆生野生脊椎动物203种,保护区内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穿山甲、小灵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豹猫、蟒蛇、黑冠鳽、褐翅鸦鹃等31种。
2022年底,七星坑保护区科研工作人员在野外植物调查中,发现两丛保护区没有记录过的野生植物物种。经鉴定,确定该物种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短穗刺蕊草。短穗刺蕊草的发现在七星坑自然保护区属于新纪录,也是在珠江口西侧的首次发现,为该物种提供了新的地理分布区数据。近年来,保护区内接连发现陈氏异药花、辐冠苣苔属等植物新种,不断提升保护区的知名度,进一步彰显保护区物种基因宝库的地位。
同一年,保护区安装了50台红外相机,以穿山甲为主要对象开展专项监测工作。通过定期对红外相机数据的回收分析,观察到穿山甲的活动记录,这是保护区30年来首次发现穿山甲的踪迹。这些数据对进一步研究穿山甲的种群数量和分布、采取科学保护措施提供更精准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