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带不是任务,而是使命;帮扶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在3月27日召开的开平市“巾帼头雁”导师帮带工作总结会上,开平市交通运输局执法二大队队长骆妙婵分享的帮扶经验,成为开平市四年来深化“巾帼头雁”导师帮带机制的生动注脚。
自2021年启动“巾帼头雁”导师帮带工程以来,开平市通过“组织部门统筹+妇联协同+单位联动”模式,从市直单位先后选派50名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女干部,与29名村(社区)党组织女书记结成帮扶对子。50名女干部作为导师,涵盖经济、农业、教育、文化等多个领域,通过实施“五个一”帮扶措施,即协助扶持一个项目、组织一场培训(宣讲)、解决一个难题、完善一项制度、组织开展一场学习交流活动,开展“狠抓落实年”专项行动和细化工作考评机制等举措,构建起“导师领航、团队攻坚、项目落地、激励增效”的帮扶闭环。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张华炽
“党建+帮带”破解治理难题
“西社村村口左侧是3米深的鱼塘,右侧农田落差达1米,夜间事故频发。”“增设道路交通反光标线等防护设施,降低车辆冲出道路的风险。”
“桥上村星辰农场鹰嘴桃产业遇到发展瓶颈。”“线上线下齐发力——线上,借助短视频平台展示农场劳作与农产品生长过程,吸引外界关注;线下,策划亲子采摘、农耕体验等活动,提升农场知名度。”
……
骆妙婵与百合镇桥上村的“巾帼头雁”占祝琼结成帮扶对子,携手共进。“我们打造了‘村民说事’平台,让村民从治理的‘旁观者’变成‘参与者’。”骆妙婵表示,通过建立“说、商、干、评”工作机制,2024年共收集群众意见10余条,推动解决西社村村口道路安全隐患整治、鹰嘴桃产业推广等4件民生实事。
据了解,导师们重点围绕基层党建、乡村治理、产业发展等内容开展精准指导。例如,开平市供销社导师梁巧云将农技课堂搬到田间地头,组织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培训;开平市公安局导师吴慧娉推动成立护苗义警队,守护校园安全;开平市交通运输局导师骆妙婵开展“法治CityWalk”活动,提升村民法治意识。
在导师们的帮带下,各结对村党的建设得到新加强。三埠街道簕冲村“巾帼头雁”张巧玲紧盯“党建、发展、民生、治安”四张问题清单,提升村“两委”班子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党支部实现从软弱涣散到凝心聚力的“蝶变”;塘口镇宅群村“巾帼头雁”方晓莹打造“红心农场”和“心愿邮局”,激励党员群众共同参与乡村振兴;金鸡镇锦湖村“巾帼头雁”司徒凤莲借助礼林红色教育基地优势,打造开平首个村级家风公园,赋能乡村治理;沙塘镇东方村“巾帼头雁”张淑珍构建“党建引领、巾帼服务、社会参与”的社区治理新模式,由村内女党员带头成立巾帼志愿服务队,带领妇女党员和群众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弘扬正能量、践行真善美。
打造乡村振兴“娘子军”
4年来,“巾帼头雁”导师帮带机制打造了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样本。百合镇儒东村“巾帼头雁”胡桂影创新农文旅融合模式,整合村内碉楼、居所等资源与“美丽庭院”串点成片,打造农文旅项目集群。同时,依托糍艺馆“妇女微家”传承传统美食,带动富余劳动力就业增收。此外,通过土地盘活与产业升级,2024年村集体资产跃升至650万元。长沙街道西溪村“巾帼头雁”吴瑞巧以“美丽庭院”建设为抓手,打造“大美西溪”品牌,引进总投资超3亿元的工业园项目,推动集体经济收入从2021年的370万元增长至2024年的500万元,实现村集体经济与村民收入“双提升”。
“要将帮带成果转化为推动‘百千万工程’的实际成效。”开平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开平市将建立长效跟踪机制,持续关注“巾帼头雁”成长;深化“党建+产业”模式,推动“美丽庭院”与农文旅融合发展;强化人才储备,为村级换届提供女性干部“蓄水池”。
“我们将继续深化‘巾帼头雁’导师帮带机制,让巾帼旗帜在乡村振兴一线高高飘扬。”开平市妇联相关负责人表示,开平市妇联计划通过“线上+线下”双轨培训、“导师+学员”联合调研等方式,培育更多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巾帼新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