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新会武术名家陈忠杰赫然在列。作为蔡李佛拳这一岭南武术瑰宝的守护者,陈忠杰以五十余载拳路耕耘,将毕生心血倾注于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创新。这份殊荣不仅是对其个人成就的褒奖,更是对蔡李佛拳武术文化价值里程碑式的确认。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任晓盈
一脉相承
京梅村里的武术人生
1963年生于新会区崖门镇京梅村的陈忠杰,血液中流淌着与蔡李佛拳的不解之缘。这个诞生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的武术流派,由陈享融汇蔡、李、佛三家拳法精髓所创,其拳术体系庞大,涵盖拳术、对拆、器械、桩法、狮艺、内功等多个方面,技法丰富多样,是广东武术史上传播最广泛的南拳拳种之一,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有“北有太极、南有蔡李佛”之说。
年幼的陈忠杰在村头巷尾听着先祖创拳的故事长大,跟随陈华灿、陈扶浩等蔡李佛第四代传人学武,并拜入第四代传人陈华灿门下,开启了他的武学生涯。
在严师的指导下,陈忠杰熟习蔡李佛拳的穿、挠、挂、捎、插、抛、鈒、标、顶、撞“十大技法”,熟练蔡李佛拳“五轮马”“五轮槌”“四门桥”和“走生马”的基础套路,掌握拳术的步法、桥法、腿法及身法和高级阶段的“称桩”“三星桩”“碎手桩”等木人桩练习方法。对于蔡李佛传下来的49套拳术套路,他均能参照拳谱准确地演绎出来。此外,他还掌握蔡李佛拳“内帘手”核心技艺的练功方法和“粘缠劲、诱劲、弹劲、觉劲、迴旋劲、来复劲、金刚劲”等七种技法的练习方法。
陈忠杰认为:“学拳要有刨根问底的精神,了解各家拳术的特点。”正是这种“刨根问底”的精神,让他成为同辈中的佼佼者。
守正创新
文化传承的破局之道
1998年,陈忠杰受师门重托,扛起重建蔡李佛始祖馆的大旗,担任蔡李佛始祖馆重建筹委会召集人。同年,陈忠杰在新会北门体育场开设蔡李佛训练基地招纳学员,逐步扩大蔡李佛拳的民间影响力。如今,陈忠杰担任蔡李佛始祖拳会总教练、荣誉会长。
1999年起,陈忠杰根据史料重新考证《陈享及蔡李佛历史》,编写《蔡李佛源流简谱》,整理《蔡李佛技击学》,重编《蔡李佛拳谱》,将口传心授的武学智慧转化为系统文献。
陈忠杰坦言:“考究史料、编写文献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工程。当时,我整理归纳了大量资料,并与乡中老人进行多次交谈。对于一些模糊不清的事迹,进行多方考证,去伪存真是我编书的原则。”
此外,陈忠杰还致力于推动蔡李佛拳薪火相传。他编写《蔡李佛基础教材》供我市中小学生教学使用,同时,将蔡李佛拳引入校园,选派教练在校内开展训练。2007年,崖门镇黄冲小学成为全国第一所蔡李佛武术学校。有了黄冲小学的经验后,陈忠杰全力推动“蔡李佛进校园”工作,让蔡李佛拳这一优秀传统武术文化在江门地区落地开花。目前,蔡李佛始祖拳会已与我市30余所幼儿园、中小学校展开合作,开设武术课。
蔡李佛拳逐步打响名声,2008年6月,蔡李佛拳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全球视野
侨都武术的传播使者
作为“中国侨都”的文化名片,蔡李佛拳在陈忠杰等杰出传承人的持续推动下,焕发出新的国际魅力。
“1999年,蔡李佛功夫创始人陈享第五代嫡传陈永发从澳大利亚回来,我与他商讨了诸多事宜,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策划组织海外蔡李佛弟子回京梅村寻根问祖的国际交流活动。”陈忠杰回忆道。2001年,陈忠杰、陈永发共同策划、组织首届蔡李佛武术文化国际交流活动,来自五大洲的蔡李佛海外弟子纷纷响应号召参与。“不管宗教信仰有何差异,只要是蔡李佛弟子,回到蔡李佛拳发源地,就要懂得饮水思源、尊师重教,让他们时刻谨记蔡李佛武术文化的根。”陈忠杰说。
目前,蔡李佛始祖拳会已先后组织举办了9届“蔡李佛武术文化国际交流活动”,吸引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万多人次参加,蔡李佛拳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此外,近年来,拳会先后3次圆满承办蔡李佛国际狮王邀请赛,多支海外队伍在京梅村同台竞技,传统狮艺与现代竞技在舞台上完美融合。
2002年、2006年,陈忠杰主持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蔡李佛民间团体参加的“蔡李佛源流研讨会”,他关于“饮水思源及蔡李佛之本,锲而不舍乃蔡李佛精神”的主题报告,得到一致赞誉。
2024年,“江门市侨乡蔡李佛文化交流中心”正式进驻江门市长堤历史文化街区,这是陈忠杰团队打造的文化传承新地标。“我们要让蔡李佛的每个招式都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载体。”陈忠杰如是说。
如今,陈忠杰依然坚持每日练拳,那些跨越两个世纪的招式,在他舒展的身形间流转生辉,恰似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