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你是一位遭到美国威胁的国家领导人,你会怎么办?”针对“特朗普2.0”的冲击,美国《大西洋》月刊网站的一篇文章反映出当下国际政治的现状:美国新政府上台仅两个月有余,但在国际上的所作所为,连其盟友都感到“头痛不已”。
大肆宣扬“贸易逆差恶性论”、不断升级贸易战的美国被越来越多人视为世界经济安全的主要威胁。与此同时,美国经济陷入衰退或滞胀的风险正在积聚,其外溢效应同样令全球不安。不确定的美国,已然成为全球“风险源”。
文/图 新华社
“特朗普衰退”
冲击世界经济
加税、反制、反反制……连日来,美国的“肆意妄为”引发全球市场混乱。特朗普政府宣布并威胁实施令人眼花缭乱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破坏国际贸易秩序,加剧金融市场波动,导致全球经济遭遇不确定性冲击。
而在美国国内,消费者信心指数连续多月下滑,通胀预期升高,下行风险积聚,特朗普政府的贸易政策加剧市场焦虑……一场“人为制造的衰退”正悄然逼近。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近期多次提及“不确定”一词,美联储也提到“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增加”,美联储官员对今年美国经济增速的预测中值降至1.7%,而对通胀的预测则在上升。多位经济学家和市场人士发出预警:美国经济可能陷入“特朗普衰退”。高盛、摩根大通等机构纷纷调降美国经济今年增速预测,上调美国经济衰退概率。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施蒂格利茨指出,关税等政策的反复无常,对美国经济来说是“一剂毒药”。
欧洲中央银行行长拉加德警告,美国贸易政策变化可能拖累欧元区经济增长,推高通胀水平。近期,日本、英国、瑞士等多个国家央行召开政策会议。美国政策的不确定性加剧了各国央行货币政策的复杂性。MCP资产管理公司日本首席策略师表示,日本经济高度依赖出口,全球不确定性加剧可能会影响日本央行加息的时机。
不确定性也在持续扰动全球金融市场。美国银行发布的调查显示,3月全球股市的资金撤离速度为多年来高位。今年以来,美元对一篮子货币已下跌约4%。英国《金融时报》分析认为,由于美国关税政策以及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美国股市和美元齐跌,这令一些机构鼓吹的“美国例外论”遭遇现实阻击。全球投资者在分析关税战和美国政策转变的潜在影响时,正把目光投向别处,寻求新的增长机会。
不少国家的企业正在搁置或推迟决策。比利时世索科集团暂停了在美国生产电动汽车所需零部件的投资计划。丹麦工业联合会对500家丹麦企业进行的调查显示,四分之一企业因美国政策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而下调了发展预期。法国法雷奥集团首席执行官佩里亚说,企业将根据关税产生的确切成本来调整产品价格,“因为别无选择”。日本《朝日新闻》发表社论指出,美国政府在发动关税战方面的反复无常令人瞠目,目的只为使“交易”有利于自己。企业和消费者“被耍得团团转”,这只会加剧经济的停滞和混乱。
特朗普政府的系列经济政策正不负责任地摇动着全球经济这棵大树——对其贸易伙伴而言,自贸协定可能被随意撕毁;对于企业而言,可能面临供应链中断和成本上升的闹心局面;对于投资者而言,必须抓紧重新评估全球经济风险;对于全球贸易格局来说,则意味着更加紊乱和碎片化。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指出:美国挥舞“关税大棒”,终结了各国与美国之间自由、可预测、受规则约束的贸易关系。
奉行“美国优先”破坏的是自由贸易规则,扰乱的是美国同样依赖的全球产供链体系,最终必将伤害美国自身。
“关税大棒”
破坏贸易秩序
特朗普政府上台后,打着“美国优先”旗号,四处挥舞“关税大棒”。如今,关税已被美国政府包装成“多功能武器”——既是外交谈判的筹码,又是推动“制造业回流”的利器,还是政府的“创收密码”。
然而事实上,“关税大棒”无助于美国实现既定目标,反而推高通胀、扰乱供应链、破坏贸易秩序,成为世界经济不稳定的主要风险源。
新一轮加征关税直接导致企业运营成本激增,全球贸易成本上升,供应链严重受损。以高度依赖全球化分工的汽车产业为例,美国对进口汽车加征25%的关税,对这一产业造成严重冲击。德国大众汽车在一份声明中说:“整个汽车行业、全球供应链、企业以及消费者都将不得不承受负面影响。”据路透社报道,加税计划将颠覆汽车贸易和供应链,给消费者和投资者带来不确定性,并重创从亚洲到美国的全球汽车制造商股价。
“我们如何负担得起。”这是美国《纽约时报》从近100家从中国进口商品的美国公司那里得到的反馈。一些商家谈到了一种“商业瘫痪”的感觉:在不可预测的新关税浪潮中,他们甚至不敢制定长期经营计划。“这些关税措施是自取灭亡、自毁前程的,是导致经济增长放缓和通胀上升的根源,不仅在美国,在全世界都是如此。”澳大利亚国库部长吉姆·查默斯说。
更加危险的是,当前美国已不满足于单边加税,而是推行所谓“对等关税”、试图重构全球关税体系,系统性破坏国际贸易秩序。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查德·鲍恩指出,美国对不同国家征收不同关税,公然违反世贸组织成员之间不相互歧视的承诺。如果美国提高关税税率,超过与其他成员谈判达成的最高水平,同样违反世贸规则。他认为,美国单方面决定逐个产品、逐个国家提高进口关税,严重破坏当今全球贸易体系。
面对美国的经济胁迫,加拿大、欧盟、中国等方面迅速宣布反制措施,其他国家也不得不准备反制,全球贸易摩擦的烈度将大幅升级。加拿大《环球邮报》3月5日刊发社论,批评美国发动“不合理、不必要的贸易战”将美国与其他国家割裂开来,那些与美国关系紧密的国家“将不得不负责自己的安全,发展更可靠的贸易伙伴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美国政府一再渲染“贸易吃亏论”,但世贸组织总干事伊维拉近期发表《美国是贸易大赢家》一文,揭示了一个被美方刻意掩盖的真相——美国不仅是全球贸易体系的最大受益者,更是在服务贸易领域占据绝对优势。《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认为,自二战以来,美国借助其在众多国际机构中的地位,在推动经济增长中分得最大利益,“当像我们这样的国家突然偏离这个角色并成为这个体系的掠夺者时,要注意了”。
历史反复证明,贸易保护主义并非“良药”。美国政府的单边政策和激进策略似乎能为某个群体换来一些短期利益,但最终带来的却是国际孤立、盟友疏远,并加速全球贸易体系的撕裂。《日本经济新闻》刊文说,如今的“美国梦”对世界来说是一场噩梦,使自由贸易体制陷入危机的关税战就是最显著的例子。
当美国沉迷于挥舞“关税大棒”之时,世界正在形成新的共识:美国正亲手埋葬自己曾经倡导的自由贸易秩序,蜕变为世界经济的巨大“风险源”。
“任性外交”
祸害全球秩序
从挥舞“关税大棒”扰乱全球贸易,到退出《巴黎协定》、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或机制;从威胁以“军事或经济胁迫”手段控制巴拿马运河、格陵兰岛,到单方面将墨西哥湾更名为“美国湾”;从扬言“清空”并“接管”加沙,到以断援胁迫埃及、约旦接受并安置加沙难民……特朗普政府的“任性外交”行为令人侧目。美国华盛顿大学国际事务实践学教授罗伯特·萨特在美国外交学者网站上撰文指出,特朗普政府正在走上一条方向不明的道路,在国内外引起了相当大的争议。曾在特朗普首个任期内担任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约翰·博尔顿说,特朗普没有任何外交战略,只是凭着冲动行事,结果就是让世界变得更加危险。
反复无常的政策、语出惊人的言论、咄咄逼人的语气、居高临下的姿态,特朗普政府的“任性外交”处处透露着熟悉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气息。透过其种种表现不难看出,“美国优先”政策服务的是美国的一己私利,其本质仍是美国一贯奉行的“丛林法则”。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网站刊文指出,特朗普政府对其他国家政治的任性干预,正在展示一种理念,即美国的实力允许其欺侮其他国家,这是“美国优先”政策的一个更粗鲁的新化身。《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则直白地将特朗普政府的外交政策理念归结为“打砸抢”。
无视国际规则与全球治理秩序,只会推高国家间的不信任感。西班牙“世界秩序”网站刊文指出,按照特朗普政府所展现出的逻辑,那些拥有足够军事和经济实力的国家可以向其他国家强加条件,输家一如既往是较弱的国家,世界将变得更加不确定和不安全。以色列前驻纽约总领事阿隆·平卡斯在以色列《国土报》网站上撰文指出,美国采用粗暴的经济恐吓手段,进行帝国主义式武力炫耀,这将导致一个混乱、不稳定、危险、各行其是的国际体系。
信誉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立身之本,每一次的出尔反尔都是对自身信誉的消耗。作为大国,美国选择以“美国优先”为其对外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向世界投去巨大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已然成为世界最大的风险源。如今欧洲多国掀起“抵制美国”的活动,加拿大总理卡尼把美国描述为加拿大“不再信任”的国家,阿拉伯国家纷纷谴责美国提出的迁移加沙地带居民计划……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近日发布的民调显示,超过半数受访者认为特朗普政府的外交政策和行动有损美国在世界的地位。英国《卫报》专栏作家奈斯琳·马利克撰文指出,随着美国自身道德和政治的崩溃,其他国家和机制正在重塑全球秩序,美国随心所欲推进各类议程的能力日益受到削弱,这是“历史终结论”的终结。“在特朗普投下一片巨大阴影之际,越来越多国家正在试图走出美国的阴影。”
彭博社一篇文章说,“美国优先”政策,最终会让美国“众叛亲离”,成为“孤家寡人”。在当前多极化进程加速推进的背景下,美国的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做法只会加速其霸权的衰落。
新闻分析
关税战,一场饮鸩止渴的游戏
4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签署行政令,宣布对全球贸易伙伴征收所谓“对等关税”。这场打着“美国优先”旗号、违背经济规律的豪赌,无疑是对全球经济格局的误判与对世界贸易规则的挑战。它不仅难以达成其宣称的“贸易平衡”和“制造业回流”目标,反而会加剧美国自身的孤立处境,产生强烈的反噬效应,将美国乃至全球经济推向衰退的险境。
美国关税政策的核心依据,是将贸易逆差视为美国经济的“出血点”,当成“外国占美国便宜”的证据。事实上,美国资本账户的表现恰恰相反。凭借金融服务、知识产权收入以及海外投资等,美国在全球经济循环中占据显著优势。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里卡多·豪斯曼说,仅2023年,美国服务贸易顺差就高达2780亿美元;2024年,美国企业海外利润高达6320亿美元,若按标普500指数平均市盈率估算,这些利润对应的海外资产价值更是高达16.4万亿美元。
把贸易逆差当作“国家经济负担”,坚信“关税能够扭转局面”,这种片面叙事不仅低估了全球经济的复杂性,也未能正视美国经济已从制造业主导转向服务业等优势领域的现实。试图借助“关税大棒”找回制造业“昔日辉煌”,这种被经济学家认为“存在根本逻辑错误”的政策思路既无法达成预期目标,还可能对美国经济的优势根基造成长期的损害。
关税本质上是对进口商品征税,最终成本往往会被转嫁到美国消费者身上。2018年,美国钢铝关税的实施直接推高了汽车、建筑等行业的生产成本,导致消费者支付更高价格。如今“对等关税”全面实施,进口商品价格上涨将进一步推高通胀,中低收入家庭首当其冲。耶鲁大学预算实验室预测,实施“对等关税”可能导致物价水平短期内上涨约1.3%,2025年经济增长率下降0.5个百分点。实际上,自特朗普今年2月首次发出关税威胁以来,美国股市持续走低。由于美国推出的所谓“对等关税”严重超出市场预期,纽约股市4月3日更是开盘暴跌,全天弱势盘整,三大股指均创下近年来最大单日跌幅。
可以预见,贸易伙伴的报复在所难免。各国一系列报复措施,可能导致美国出口商品在海外价格上涨、需求下降,从而使得“制造业回流”更加遥不可及。
面对美国关税施压,多国早已开始通过贸易关系多元化和加强区域合作对冲可能到来的关税冲击。去年年底,欧盟与南方共同市场结束长达20余年的马拉松谈判,达成自贸协定;近期,欧盟多国高级官员和贸易代表密集访问中国,寻求加强对华务实合作;中日韩三国近日就加快自贸协定谈判进行讨论,共同推进区域及多边合作……可以想象,当越来越多国家因“税墙”而绕开美国市场,美国在全球贸易体系中的孤立态势将日益加剧,进而强化全球产业链的“去美国化”趋势。
实际上,美国贸易逆差更多反映了美国经济的深层结构性问题,如储蓄率低下、基础设施投资不足以及滥用美元霸权地位等。简单地通过关税“惩罚”贸易伙伴,无法解决美国面临的真正经济挑战。当美国领导人陶醉于“关税杠杆”带来的施压快感之时,世界正在悄然转向。
历史证明,孤立主义从未带来长久繁荣,只会让国家在封闭中丧失竞争力。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与美国20世纪30年代出台的《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如出一辙。当年,美国大幅提高关税引发全球贸易战,加剧了大萧条。如今,美国若继续在关税战的道路上一意孤行,无疑将重蹈覆辙,最终必将自食恶果,也会给全球经济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这场豪赌的结局,或许正如《纽约时报》所言:当美国自诩“胜利”时,世界已将其视为“流氓超级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