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激昂乐章从北京天安门城楼传向四方,这宣告了中国人民从此挺直脊梁,站了起来。就在同一年,在南方小镇三江,一曲浩气长存的壮歌也悄然奏响。为了缅怀在沦陷时期抗击日寇、英勇牺牲的革命志士,仁和里的乡民们于马坑山立起一座烈士纪念碑,它静静伫立,成为三江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三次痛击日伪军的有力见证。
马坑,早年间便是仁和里先人的土葬之地,当地人都称它为“马坑坟场”。烈士墓建在坑后的山脚,依坑而建,坐东北朝西南,背后峙立着和尚岭,前方遥对银洲湖,背山面海,周遭草木四季常青。每当清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低声诉说着那段沉重的历史,尽显肃穆庄重。
我曾多次沿着蜿蜒的长路,穿过由蓝白两色构成、黑色横向石面上刻着“抗日烈士墓园”6个金色大字的墓园大门,来到碑前。碑前是烈士墓牌楼,抬头仰望,横批“浩气长存”苍劲有力。牌楼两侧,两头石狮威风凛凛地分立着。墓碑上的墓志,缓缓讲述着“七七事变”之后,三江的壮士们奋起抵抗,击退强敌的英勇事迹。然而,日寇恼羞成怒,引兵再次进犯,三江壮士与之激战三日,终因兵力悬殊、补给匮乏,25名壮士壮烈牺牲。抗战胜利后,乡人赵裕玉被烈士们的忠义之举深深触动,于是修建了这座墓园,以告知后世这段悲壮的历史。三江乡民三次抗击日本帝国主义,虽历经挫折,但他们的抗争,谱写了三江历史中光辉灿烂的一页,留下了赵其休等众多抗日风云人物和一个个荡气回肠的传奇故事,成为中华儿女坚强不屈、为国捐躯的抗日史诗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如同一首激昂的赞歌,在三江大地久久回响。2018年,著名军史专家、日本问题专家萨苏到访三江,他认为“三江人民抗日卫乡”这一历史事件,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占据特殊地位,是民间抗战以少胜多的典范,其中甚至还有不费一兵一卒便取得胜利的传奇故事。
回首往昔,元军铁骑肆意践踏中原大地,南宋皇朝一路南撤,在崖海大战后气数已尽,最终宣告灭亡。侥幸存活的赵氏后人在新会多地开枝散叶,三江便是其中重要的一支,赵氏也是三江最大的氏族。碑文所刻的25名烈士以及建墓者,皆为赵姓。岁月悠悠,时光流转,然而三江人民骨子里的爱国情怀与大无畏精神从未削减。当大敌当前,他们依然义无反顾,无惧牺牲,奋勇抗争,他们身上闪耀的人性光辉,足以流芳千古,激发着后人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
佛家《大智度论》有云:“以生死为此岸,涅槃为彼岸。”说来也巧,在当地人口中,马坑坟场又被称作“彼岸坟场”。涅槃,有着修成正果之意。从这个角度看,烈士墓建在此处,不知是建墓者的有意安排,还是一种冥冥之中的契合。这难以言明,却仿佛是苍天对这些壮举之人的一种肯定。据说,三江在抗战中牺牲的人数有200人,这座墓碑虽无法涵盖所有英烈,但它是一个缩影,时刻提醒着后人,今日的和平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用鲜血换来的。我们应当心怀感激,倍加珍惜,更要为了美好的未来努力拼搏。
许多年之后,据三江的老人们回忆,在那场激烈的抗日反击战中,有一位名叫赵关沃的年轻战士,他与战友们在沙场上出生入死,浴血奋战,幸运的是,他在日后见证了抗日的胜利以及新中国的成立。直到90多岁高龄,他仍清晰地记得与村中兄弟的约定:“倘若在战斗中有谁不幸遇难,幸存者定要时常到其墓前祭拜,切不可忘却逝者。”赵关沃坚守着这份承诺,不仅自己常年祭扫,他的后代也接力守墓,其他村民深受感动,纷纷参与其中,以此表达对烈士的崇敬与深切怀念。
硝烟早已散去,但英烈们的浩气却长存世间。仁和里的马坑抗日烈士陵园,如今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廉洁文化教育基地。这是一笔无比宝贵的精神财富,让“两代山河留正气”“三江风月吊忠魂”的浩然正气千古流传,永远激励着后人牢记初心,在新的征程上,奋勇前行,永不退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