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新创造是推进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暨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利用好世界文化遗产、文物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谋划建设国家音乐、舞蹈产业基地,促进中外、港澳文化交流,加快建设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国家级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加强文化强市建设,推动侨乡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坚持赓续文脉,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擦亮侨乡名片。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赓续文脉是底气。江门素有“中国侨都”美誉,530多万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分布在145个国家和地区,中西文明在此交融碰撞,形成了独特的华侨文化和侨乡风情。只有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的珍贵历史文化,深入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才能使其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新时代以来,江门市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创建国家级侨乡文化(江门)生态保护实验区为抓手,构建系统性、全域性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体系:坚持“保护第一、科学开发”原则,注重价值挖掘,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赋能,为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和世界记忆遗产(银信)建立“双世遗”数字化档案,提升世界遗产科技化、信息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力度,推动新会陈皮炮制技艺、蔡李佛拳、白沙茅龙笔等特色项目申报国家级非遗,现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38项(其中国家级8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59人(其中国家级6人),居全省前列;发挥博物馆收藏保护、研究阐释、教育传播功能,升级改造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推动侨博馆成功创建国家一级博物馆;统筹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以“绣花”功夫推进长堤、台城历史文化街区、梁启超故居及周边环境提升改造修缮利用,更好更细保留骑楼街等岭南建筑风貌,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目前,启明里年均接待游客已达500万人次,并于今年成功创建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
坚持守正创新,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做强文旅产业。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守正创新是方法。当前,江门围绕“建设岭南侨乡风韵、精彩山水文城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总体定位,加快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以文化提升旅游品质,以旅游促进文化传播。实施重大文旅项目带动战略,充分利用好全国规模最大、界面最连续、保存最完整的侨乡骑楼建筑群,高水平建设赤坎·广东华侨国际旅游度假区,培育非遗体验、侨乡文化演艺、主题酒店等文旅新业态,激发文旅市场活力。扩大特色优质文创产品供给,利用新会葵艺、蔡李佛拳、东艺宫灯等侨乡元素,推动在服装、文具、首饰等领域开发文创产品,激发文旅消费活力。
坚持开放合作,广泛开展文化交流互鉴,讲好侨乡故事。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开放合作是路径。江门作为海内外华侨华人、国际社会观察广东乃至中国的重要窗口,承担着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光荣使命。一方面,以建设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国家平台为抓手,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宣传矩阵,多角度讲好侨乡故事,不断提升侨乡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另一方面,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人文交流合作,积极承办国家、省级交流活动,高水平办好文化博览会、文物展览、体育赛事等活动,不断擦亮“少年中国说——海外华裔青少年文化交流品牌活动”“世界江门青年大会”等对外交流活动品牌,增进文明互鉴,促进民心相通。当前,江门正在抢抓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建成通车机遇,创新打造“江门三点三精彩之旅”城市IP,持续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深度交流合作,推出更多“一程多站”旅游线路产品,全力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
总之,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就是要让江门侨乡特色文化“活起来”“火起来”,全力绘就侨乡文旅发展新画卷,达到以文化人、以文润城、以文聚力、以文兴业的目标和成效,不断增强江门的城市吸引力、文化塑造力和品牌影响力。
(温馨,市委党校2025年中青年干部培训一班学员,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产业发展科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