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短视频纪录片《恩平藏在哪儿》在“江门日报恩平记者站”视频号上线,迅速引发恩平市民及海内外乡亲的关注与转发。截至4月6日晚,已有2.2万次播放量,398个热度、646次转发以及565个点赞。
这部由本报恩平记者站出品,由祖籍恩平、在中国攻读大学的委内瑞拉学生伍浩嵘及其同学统筹、编导策划、执行及摄制的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展示恩平的乡村风貌、人文风情、地道美食与历史底蕴。伍浩嵘以该片作为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品牌营销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申请文稿,对他而言,这部短片不仅承载着一名华侨学子对家乡的深情回馈,更以“侨都赋能”为核心、以视频为媒介,架起一座连接海内外乡亲的情感桥梁。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周晓营 谭锦波
以侨力量赋能恩平发展
伍浩嵘祖籍恩平市沙湖镇,虽然成长于委内瑞拉,但家人的言传身教让他始终对故乡心怀眷恋。
“我想用专业所学为家乡做点事。”2023年,临近本科毕业的伍浩嵘选择留在中国深造,并向学校申请了硕士研究生。彼时,以视听语言的方式制作恩平的城市形象宣传片这个念头,在他心中生根发芽。在学校与导师的指导下,2024年8月,伍浩嵘正式启动他的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申请文稿项目,他由此结合“城市记忆理论”,对恩平的城市符号展开系统性调研。
伍浩嵘的项目引起多名校友的兴趣,他们组建了以额尔敦·宝立格(蒙古族)、新吉乐(蒙古族)、范思佳、李冰雁为队员的创作团队,这支“多民族、跨省市”的团队,既有未曾踏足广东的成员,也有对岭南文化充满好奇的民族学子。
在确定论文撰写方向后,伍浩嵘团队首先调研恩平在文旅发展方面的诉求点,根据“城市记忆理论”开展项目调研,对恩平进行城市记忆符号的收集与整理,并与同类型的其他城市宣传片进行视听语言分析与文本分析,同时设计面向全国的网络调查问卷等调研工作,最后共收集20余万文字资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
通过前期数据整理与分析,伍浩嵘团队与导师和校友进行多次创意探讨,定下《恩平藏在哪儿》作为核心创意,选取簕菜、恩平焖鹅、熙春塔、华侨文化、咖啡等代表性符号,宣传片文案以诗歌的形式进行撰写,并运用AI工具对文案进行文字视觉化处理,结合实地堪景时拍摄的照片完成分镜头剧本,以微观镜头呈现恩平人民的日常生活。
2024年12月,伍浩嵘带领团队前往恩平开始项目的拍摄工作。在正式拍摄前,他们受到恩平市归国华侨联合会的邀请进行项目交流与研讨,并在之后的拍摄过程中,得到恩平市归国华侨联合会与恩平各镇村的大力支持与协助,提高了拍摄效率。
值得一提的是,华侨文化和恩平美食成为贯穿全片的核心线索之一。恩平作为著名侨乡,侨胞们的故事与贡献早已融入城市发展的血脉。伍浩嵘坦言:“作为华侨后代,我希望通过镜头让更多人看到恩平的侨力量,以及这种力量如何赋能城市发展。”
将8000多个镜头
浓缩为“温暖”短片
从恩平城区到良西镇、东成镇、横陂镇,伍浩嵘团队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土地。在黎塘碉楼前,团队成员们被华侨建筑的厚重历史感所震撼;在歇马举人村,他们听老人讲述“笔筒量米也教子读书”的家族教育传承;在街头巷尾,一碗猪肠仔粉、一盅老火汤,让他们感受到恩平人“食不厌精”的生活哲学。拍摄期间,恩平市归国华侨联合会全程协助,不仅为他们提供历史资料,还联系当地侨眷参与拍摄。
“我们刻意避开宏大的叙事,选择用微观镜头记录普通人的日常。”伍浩嵘介绍,短片画面聚焦市井烟火:外婆珍藏月饼盒的褶皱双手、妈妈煲汤时氤氲的热气、爸爸欲言又止的关切……这些细节让观众从“小家”窥见“大家”,感受华侨文化中“根”的温情。
在调研阶段,伍浩嵘团队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无论是本地居民还是外地游客,提到恩平时,“温暖”与“自然”是高频词。为此,成片采用暖黄色调与绿色系画面,字幕亦选用明黄色,呼应恩平“华侨之乡”的金色情怀。
短片中,华侨元素被巧妙融入多个场景:冯如纪念馆、恩平拉美华侨华人展览馆中泛黄的旧照片,恩平碉楼……这些符号不仅承载历史,更指向未来。正如伍浩嵘所言:“华侨不仅是恩平过去的建设者,也是当下发展的参与者。”
拍摄期间,恩平人的热情让伍浩嵘团队倍感温暖。在良西镇,一家猪肠仔粉店的老板得知团队成员们喜爱他自制的麻油后,慷慨地赠送了每人一瓶。吃工作餐时,团队成员们对本地白菜心、煲仔饭的赞叹,也成为街坊邻里的美谈。蒙古族团队成员额尔敦·宝立格对恩平美食“一见钟情”,他表示:“今年一定要带父母来恩平,吃遍这里的焖鹅和粉卷!”
历经15天拍摄、3个月后期制作,伍浩嵘团队从8000多个镜头中精选素材,最终将恩平的“温暖”浓缩为5分10秒的短片。这部短片上线后,诸多海外华侨华人纷纷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对于未来,伍浩嵘充满期待:“恩平正在拥抱低空经济、文旅融合等新机遇,作为华侨华人一分子,作为恩平的一分子,我感受到家乡的变化,一切欣欣向荣,我希望继续用专业所学助力家乡建设。”
《恩平藏在哪儿》受到广泛关注,印证了文化传播的深层力量。伍浩嵘及其团队用镜头证明,华侨身份不是距离,而是纽带,侨乡文化不是故纸堆中的记忆,而是涌动在当下的活力。正如短片的最后一幕——晨曦中,恩平的母亲河锦江河泛起粼粼波光,画外音缓缓道:“这里藏着的,是无数人出发的理由,也是我们终将回归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