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粤港澳大湾区西翼的江门新会,一座占地面积2万余平方米的现代化工厂里,蓄电池生产线正高速运转,工人们熟练地将电极群组装成应用于消防应急、不间断电源、离网储能的高能长寿命蓄电池。这里是江门雷恩电池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雷恩电池”)的生产基地,也是该公司总经理、高级电池工程师黄刚深耕电池行业24年的“战场”。从上市公司技术员到创业先锋,从铅酸电池技术攻坚到钠离子电池应用创新,再到构建废铅蓄电池绿色回收体系,黄刚始终以“电池人”的执着,在能源转型浪潮中书写着传统制造业的升级传奇。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傅雅蓉
从技术骨干到创业先锋:在产业沃土中扎根生长
2000年,当黄刚以技术员身份加入深圳某上市公司时,中国电池行业正处于铅酸电池技术迭代的关键期。“那时国内蓄电池企业有3000多家,江门作为粤西工业重镇,摩托车、电子产业集群初具规模,为电池企业提供了天然的应用场景。”回忆起入行初心,黄刚眼中闪烁着当年的热忱,“能源是永远的朝阳产业,尤其是电池,历经百年依然有无限创新空间。”
雷恩电池创立于2006年,初始只是一家应急灯蓄电池加工厂,只能单一进行某种应急灯蓄电池加工,企业艰难地生存并逐步陷入停产状态。2017年,一次偶然机遇,黄刚在江门供应商的介绍下,带着对行业的深刻洞察作出了重要决定:接手这家在江门新会创立的雷恩电池,并投入资金对其进行技术升级。选择江门,不仅因为这里相对低廉的土地成本和成熟的配套产业链,更因为他看到了中小企业在细分市场的突围机会——当时江门摩托车产量占全国1/3,安全应急产品是全国有名的生产基地,但却缺乏配套的高端蓄电池供应商。“我们把雷恩电池从一个普通加工厂升级改造成国家标准制定单位,投入研发将单一的传统蓄电池升级为各类高性能免维护长寿命蓄电池产品,并投入资金进行了自动生产线改造,很快就进入了国内知名企业的供应链名单。”黄刚向记者介绍道。
初期,研发资源匮乏是最大挑战。黄刚开创了“深圳研发+江门生产”的双基地模式,与深圳上市公司技术团队签订顾问协议,借“智”解决人才短板。2023年,随着江门双碳实验室的建成,雷恩电池成为首批入驻企业,与香港科技大学等高校合作开展钠离子电池应用研发。“我们不做电池电芯,而是聚焦‘系统集成’,可以把中创新航等新能源企业的电芯组装变成摩托车、消防设备、储能产品能用的‘终端产品’。”黄刚表示,近年来,随着研发投入的深入和国内蓄电池行业积累的名声,雷恩电池逐渐在钠锂离子电池的赛道中崭露头角,从一家小型传统制造企业完成了向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华丽转身。
如今,雷恩电池的产品已覆盖十大系列400多个型号,从摩托车启动电池、安全应急电池到数据中心储能电池,产品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江门新能源产业集群的重要“拼图”。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雷恩电池还拥有22项专利,包括“一种温度可控的预热式焊枪”等核心技术,有效解决了电池生产中的工艺难题。
破解“卡脖子”难题:在技术攻坚中定义行业标准
走进雷恩电池的实验室,陈列着不同年代的电池样品:从早期漏液的开口式铅酸电池,到如今密封性极佳的免维护阀控式铅碳电池,每一件都见证着黄刚团队的技术突围。“2008年前后,市场上铅酸电池普遍存在漏液和寿命短问题,我们团队用了两年时间,将封接工艺升级改进,又通过极板配方优化,把普通电池寿命从1年提升到3年以上。”说起这段经历,黄刚一边拿出一块铅酸电池样品向记者展示一边感慨道,“我本来就是个技术员出身,对这个行业的热情让我能够始终迎难而上,每当解决一个技术难题,那种成就感是最棒的体验!”
技术创新的背后,是对行业标准的深度参与。作为现在全国仅存的200多家铅蓄电池生产单位之一,黄刚带领团队作为主要起草单位参与了《摩托车用铅酸蓄电池》国家标准修订,推动启动电池向高功率、长寿命方向升级。在钠离子电池领域,雷恩电池参与起草《起停用钠离子电池组》团体标准,针对汽车启停场景研发的电池组,实现了-40℃低温启动和高温环境应用。“标准就是话语权,我们要让江门制造的电池成为质量标杆和行业高端。”黄刚说。
2023年12月,江门双碳实验室获批建设“粤港碳中和科学与技术联合实验室”,成为首个“双碳”领域的粤港联合实验室。黄刚表示,雷恩电池将与平台在合作研发、技术转化、人才引进等领域进行深度合作,加速钠离子电池等前沿技术的落地应用。2024年11月,黄刚牵头成立雷恩钠锂新能源技术(江门)有限公司,专注于新兴能源技术研发与应用,标志着该公司在新能源领域的布局进一步深化。
守护江门绿色循环:在回收赛道上构建产业新生态
在雷恩电池厂区一隅,一座标有“危险废物贮存仓库”的建筑格外醒目,这里是江门市废铅蓄电池回收试点项目的核心枢纽。2021年,当黄刚看到市场上非法回收导致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时,果断申请成为江门首批废铅蓄电池正规回收试点企业,构建起一套“生产—回收—冶炼—再应用”的绿色循环经济闭环。
“目前,传统回收体系存在‘散、乱、污’等问题,小作坊式的拆解会导致铅酸泄漏,重金属也会污染土壤和水源。”黄刚指着墙上的回收网络地图告诉记者,“目前,我们正在江门区域铺开建立回收网点,建成后将覆盖江门全部乡镇,通过‘互联网+资源回收’平台实现数据溯源,加上政府的管控引导,确保每一块废电池都流向豫光集团、广东新裕等正规废铅蓄电池冶炼厂,将废铅蓄电池正规回收率达到90%以上。”为了推动行业规范,他还带领团队编写了《废铅蓄电池回收操作指南》,深入汽修店、电动车门店普及环保知识,甚至亲自带队在街头巷尾的产废点发放回收海报和在公交车投放广告提升公众环境意识,助力江门无废城市建设。
据了解,作为江门市小微企业危险废物收集试点单位,雷恩电池拥有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核准年收集贮存废铅蓄电池7200吨。通过与国内豫光集团和广东新裕的合作,团队利用冶炼厂技术,将退役铅酸电池重新冶炼为汽车电池原材料,使资源利用率提升20%以上。2025年,雷恩电池预计回收废铅蓄电池达5000多吨,减少重金属排放近百吨,带动了周边30多家小微企业加入正规回收网络。
谈及未来,黄刚的规划清晰而宏大:在生产端,扩建钠离子电池PACK生产线,2025年实现产值5000万元;在回收端,打造区域性废电池回收枢纽,覆盖江门50%的市场;在技术端,探索氢能电池应用,为“双碳”目标贡献更多“雷恩方案”。
“电池行业就像一场接力赛,我们这代人既要跑好技术创新的‘加速段’,更要守护好绿色循环的‘接力棒’。”从技术攻坚到产业报国,从市场突围到生态构建,黄刚的创业故事折射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典型路径。正如他自己常说的:“做电池就是做良心,每一块电池都连接着用户的安全和地球的未来。”当能源革命的浪潮奔涌向前,这位“年轻的老电池人”正以不变的匠心,在绿色能源的征途上续写新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