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冷空气携雨到访
当好群众信任的“暖心人”
共同分享荣耀与喜悦
传授“非暴力沟通”技巧
为职工送上体重管理健康大礼
呼吁更多人关注“星星的孩子”
筹集善款助力“悦读馆”建设运营
赋能科技企业 提升创新能力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4 月 1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冲蒌镇党委副书记、政法委员李科华奔走在矛盾纠纷化解“最前线”
当好群众信任的“暖心人”

李科华(中间白衣者)在基层走访调研,奔走在矛盾纠纷化解的“最前线”。

    在台山市冲蒌镇综治中心档案室里,一本本蓝皮档案册整齐排列,封面工整标注着各社区(村)的名字。翻开档案册,各个家庭的人口结构、健康状况、收入来源等信息跃然纸上。当中还有网格员定期更新的手写备注,记录着他们走访入户的足迹。这些被当地干部群众称为“工作宝典”的民情档案册,是冲蒌镇党委副书记、政法委员李科华带领团队在基层治理中的创新之举。

    “要始终把群众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这是李科华的工作信条。在他看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既是政法工作的基本路线,也是政法工作的“落脚点”。他深知,基层治理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唯有以“信息”为基,以“真心”为桥,以“合力”为翼,才能成为群众愿意信任和亲近的“暖心人”。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陈素敏 通讯员 台政宣

    以“信息”为基 做到有的放矢

    基层综合治理工作离不开人。李科华认为,人是一切事件的源头,只有精准把握人员信息这条脉络,才能厘清事件的来龙去脉,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于是,他决心编制民情档案册。

    在冲蒌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冲蒌镇综治中心充分发挥网格排查作用,组织开展“一户一档”全镇人员信息排查、登记工作,将零散的信息串珠成链。同时,结合“粤平安”社会治理云平台,从村(社区)到镇公共服务办,从妇联到派出所,从司法所到学校、卫生院,李科华一一走访、协调,确保信息的全面性和准确性。经过不懈努力,全镇17个村(社区)共8553户32467名人员的信息被一一登记造册,并通过定期报送制度,实现人员信息的动态更新。

    “依靠民情档案册,冲蒌镇的基层治理更加精准。”李科华说道。如今,翻开档案册,镇上的留守儿童、独居老人、经济困难家庭等信息一目了然,这为重点人员管理、突发事件处置、矛盾化解等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支撑。

    以“真心”为桥 连接干群之心

    工作中,李科华始终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去年秋季,冲蒌镇种植大户张某承包的126.67公顷(1900亩)茭白田迎来采收旺季。为加快采收进度,张某紧急招募了当地90余名工人投身田间劳作。此时,负责辖区日常矛盾纠纷隐患排查工作的李科华,凭借敏锐的洞察力,提前预判潜在风险——茭白产量庞大,资金回笼存在不确定性,采收的工人会不会遇上欠薪困境?

    为此,冲蒌镇综治中心迅速组织专项小组,对张某的薪资发放情况开展细致摸排。经核查,受上游收购价格低迷及部分销售款项拖欠影响,张某资金链告急,120万元收割款发放面临严峻挑战。

    针对这一状况,李科华一方面积极协调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中心、司法所等部门,协助张某催讨欠款、申请贷款,并明确告知拖欠工资的法律后果;另一方面,与茭白田所在地的村委会沟通,争取将张某所交地块押金转化为工人薪资先行发放。经过多方不懈努力,张某筹措到足额资金,工人的权益得以保障。

    从“事后灭火”到“事前防火”,冲蒌镇综治中心将矛盾纠纷扼杀在萌芽,诠释了“防患于未然”的工作理念。正如李科华所言:“乡镇事小而杂,但是每一件小事都关乎群众的切身利益,要千方百计帮助群众排忧解难。”他走在化解矛盾纠纷的“最前线”,耐心听、认真想、全力帮,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棘手的难题。

    以“合力”为翼 共绘治理蓝图

    在基层治理工作中,李科华发现涉罪青少年背后普遍存在监护缺位、心理疏导缺失等问题,他意识到了预防和治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对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构建良好家庭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意义。

    为此,冲蒌镇综治中心将未成年人保护作为基层治理关键抓手,以“治未病”理念推动关口前移,通过定时走访冲蒌镇中心小学、冲蒌中学,联系妇联、团委、社工团队走访重点关注的未成年人家庭,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和心理状况,为他们营造关爱、包容的成长环境。

    此外,冲蒌镇致力于打造“1+6+N”立体防护网,以镇综治中心为枢纽,联动派出所、卫生院等6个核心部门,联系台山市人民检察院、冲蒌镇卫生院、冲蒌派出所、冲蒌司法所、冲蒌中学、冲蒌镇中心小学等力量,定期组织召开联席会议,对预防和治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现状、遇到的难点和痛点展开交流,促进相互借鉴学习工作经验。

    从精准到毫厘的“信息绣花针”,到以心换心的“温情绣工”,到穿针引线的“联动绣娘”,李科华“绣”出了基层治理的新图景。当被问及秘诀时,他笑道:“把群众揣进心里,针脚自然绵密。”

3上一篇  下一篇4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