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假期文旅热,展现了江门“农文旅”融合所蕴含的独特魅力与发展潜力。然而,要想在“农文旅”融合这条赛道上行稳致远,尤其是在粤港澳大湾区文旅产业竞合加剧的大环境下,把丰富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可持续发展动能,需要更系统、更全面的战略谋划。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走好江门“农文旅”融合的创新之路。
一是品牌价值要升维。“农文旅”资源的整合,不应仅限于物理空间上的景点串联,更应聚焦构建具有情感穿透力的文化叙事体系。例如骑楼建筑群,可以植入“侨批解码”沉浸式体验项目,借助全息技术生动再现华侨家书中的历史场景,使原本静态的建筑空间转化为华侨精神的鲜活载体。建议构建“1+N”品牌矩阵,将“中国侨都”打造成核心IP,延伸出“碉楼家国记忆”“陈皮时光走廊”“岭南水乡诗意栖居”等一系列子品牌。同时,借助主流媒体强大的策划力,搭建“文旅内容工厂”,把那些散落在民间的侨乡故事、古老的农耕智慧,转化为剧本游、微纪录片、文创产品等多元载体,形成可触可感的品牌叙事生态。
二是生态价值要转化。要实现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生态资源价值转化机制。例如,推出相关活动,让游客的低碳行为(骑行游览、垃圾分类)可兑换成生态农产品或文化体验项目,以此形成生态保护与旅游消费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对于采摘园等农旅项目,可以探索“动态承载量管理”,即通过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土壤墒情、植株健康度,并结合游客预约数据智能调节入园人数;在条件成熟的农业庄园,可以设立“生态银行”账户,把每亩土地的固碳量、水资源涵养量转化为可交易资产,让生态保护成为一种可量化的增值服务。诸如此类的转化方式,既能维护农业根基,又能创造新的增长点。
三是设施效能要提质。基础设施的升级不应再局限于传统的“修路建馆”,要彻底转向智慧化、主客共享的服务体系建设。可以实施“三网融合”工程:开通旅游专线串联主要景点,形成便捷的交通网;搭建“江门农文旅云平台”,整合预约、导览、支付等功能,形成云端服务网;在重点村落设置“文旅驿站”,集成农产品展销、非遗体验、应急医疗等服务,形成线下服务网。在住宿业态创新方面,可探索“民居博物馆”模式,挑选具有侨乡特色的传统院落,按照“修旧如旧”原则进行改造,既完好地保留建筑肌理,又巧妙地植入智能设备。游客入住便可解锁建筑背后的故事,体验侨乡独特的生活美学。
四是社区价值要共创。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激活内生动力。可探索“双循环”参与机制:对外,引入文创团队进行专业化运营;对内,培育“乡村创客”孵化器,大力支持村民开发本土文化体验项目。例如,可以培训碉楼后人成为“侨乡故事讲述者”,把家族记忆转化为特色导览服务;可以探索“三级收益共享”模型,即初级收益通过就业岗位、农产品销售直达村民,中级收益通过合作社入股分红惠及集体,高级收益通过文旅基金反哺公共文化建设。在人才培育方面,可联合本地高校开设“乡村运营官”等定制课程,培养既懂农业规律又具商业思维的复合型人才,提升从业人员专业化程度。
五是产业生态要重构。“农文旅”融合的终极目标是构建产业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共生系统。例如,对于新会陈皮产业,可以在产业前端,建立可视化的种植基地,让游客直观了解陈皮原材料的种植过程;中端开发陈皮主题餐饮、美妆衍生品,丰富产品业态;后端打造陈皮文化研学中心,提升产业的文化内涵,进而形成三产融合的产业生态圈。在制度创新层面,可以设立“农文旅”融合发展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相关产业;建立农产品旅游商品认证体系,提高农产品作为旅游商品的附加值。通过一系列政策供给,充分推动“农文旅”融合从单个项目创新走向整个产业生态的重构。
当前,江门“农文旅”融合正站在由量变到质变的重要转折点。只有走好创新发展之路,才能在粤港澳大湾区文旅版图中,闯出一条具有侨乡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詹雨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