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日报讯(文/图 记者/凌雪敏 通讯员/戚成晖 李彩雯 李辛堂)在新能源赛道火热的当下,既环保、又有可观收益的光伏项目成为“香饽饽”。近日,在开平市的一个光伏发电项目现场重现一片繁忙景象,工人正在施工,一排排光伏发电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难以想象,在不久前,这里却因土地租赁纠纷案件迟迟未得到执行,施工陷入停滞。过去一个月,开平市人民法院执行团队一次次来到涉案土地现场进行调查,期望通过调解,最终为双方当事人找到了“双赢”的解决方案。
执行法官现场调查
发现矛盾焦点
在案件立案执行后,执行法官戚成晖来到光伏项目现场,只见项目施工的鱼塘里还有巴掌大的鱼苗,另一头光伏项目亟待进场施工。这是怎么回事?
时间回溯到2016年,关某与当地合作社签订山林地承包合同,涉案土地面积约为120亩。2018年,关某又将涉案土地出租给第三人——某养殖公司,用于养殖经营肉鹅和鱼。因关某逾期未支付租金,合作社将关某诉至法院,提出解除合同、返还土地、付清承包款等诉求。“因被告逾期未缴交承包款,符合双方签订合同中关于解除合同的约定,原告有权解除合同。”经审理,承办法官依法判决解除案涉合同、关某限期支付承包款和违约金以及返还案涉土地。
判决后不久,合作社便将涉案土地重新发包给某光伏公司,该公司为了快速入场进行光伏发电项目的基建建设,便通知第三人某养殖公司按照协议和判决约定的期限撤离租赁土地,但其始终未行动。
在执行团队交涉下,某养殖公司负责人说出了不愿交还鱼塘的原因,公司负责人表示:“鱼塘里的鱼苗刚刚投放养殖不到几个月,根本还没到能够上市交易的重量。要是现在干塘抓鱼,小鱼根本卖不上价,我们损失可就大了。”
执行陷入“两难”境地
法官寻求“破局”方案
如果采取强制执行、强行清塘的方式,固然能够保障光伏发电项目的进行,可养殖户也会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极有可能引发新的矛盾,难以实现案结事了。因此,双方僵持不下,执行陷入两难境地。
协调双方和解,或许是“破局”的最佳方案。一方面,执行团队向某养殖公司发出“通知书”并在现场张贴“实施强制迁出执行告知书”,责令其在限定时间内干塘捉鱼,并交还鱼塘给申请执行人;另一方面,双方协商也在积极推进。起初,双方态度强硬,互不相让。但在执行法官耐心细致的调解下,双方态度逐渐缓和,意见也逐步趋同。经过多轮艰难磋商,最终达成协议:由养殖公司进行干塘捉鱼,符合市场销售规格的鱼由养殖公司自行出售,未能出售的由光伏公司收购。
最终,双方按照该协议执行。养殖公司的损失降到最低,光伏公司也得以如期进场施工。如今光伏发电项目的基建已经初步完成,一片生机盎然。
开平法院执行局相关负责人感慨道:“善意文明执行促成双方达成协议,既保障养殖户的免遭大额损失,也促进光伏发电环保项目加快建设,真正实现经济与环保的发展平衡及互相促进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