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超重与肥胖早已不是简单的审美问题,而是关乎全民健康素质的公共卫生课题。作为慢性疾病中独立病种、多种慢性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它不仅威胁个体生命质量,也加重了医疗体系负担,甚至会拖累社会发展,成为亟待攻坚的问题。
不过,减重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需要科学规划和长期坚持。为积极响应国家“健康中国2030”战略,落实“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帮助大众科学减重,即日起,本报特推出《我的轻体故事》专栏,分享健康达人的真实减重经历,以及科学可行的减重方法。从餐桌到生活,从身体到心灵,倡导从健康饮食到健康生活方式的全方位健康管理,开启全民轻体健康生活方式新风尚。敬请垂注。(邓榕)
6个月的时间,31岁的“90后”媒体人阿钰成功减重20公斤。如今,身高167厘米的她,体重从80公斤成功降至60公斤,相当于半年减掉“四分之一个自己”。这不仅是个人毅力的胜利,也是我市近年来大力推进全民健康政策、完善公共体育设施的生动缩影。昨日,记者采访了这位市民的励志故事,探寻她的健康蜕变之路,以及背后折射出的城市健康生态变化。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梁爽
通讯员 曹昆恒
A
体检报告亮红灯
健康意识终觉醒
“2024年体检时,我的尿酸和血压都超标了,经常头晕。”阿钰坦言,尽管自己曾是个“灵活的胖子”,但医生的警告让她意识到,肥胖并非只是外形问题,而是实实在在的健康隐患。
2024年初,她的体重达到人生峰值——80公斤。5年前,她曾成功减重15公斤,但因工作忙碌、饮食不规律,体重再次反弹。这次,她决定彻底改变。
“很多人不认为肥胖是病,但体检数据不会骗人。”阿钰说。恰逢我市近年来大力推广“健康中国2030”政策,社区医院增设慢性病管理服务,基层医生在体检后主动建议她通过科学减重改善健康。此外,她搬至蓬江区滨江新区后,发现周边体育设施完善,跑道、球场一应俱全,这成为她重启减肥计划的重要动力。
B
遵循科学依据
“双坚持”策略带来惊喜
减肥最难的是什么?阿钰的答案很简单:坚持。“坚持三天、一周容易,但连续三个月以上才能看到效果。”她分享了自己的“双坚持”策略。
一是饮食:低碳循环+适度放纵。她采用“低碳日+中碳日+高碳日”循环饮食法,碳水摄入比例分别控制在每日总热量的20%、40%、60%左右,通过适度有节奏的热量调控,来改善代谢系统。每周日设为“放纵日”,无需过度自我限制,从而避免因长期压抑导致暴饮暴食。“记录饮食和热量,帮我更好地规划吃什么、什么时候吃。”阿钰说。
“减肥首先要改掉零食的习惯,而不是寻找合理理由吃零食。”阿钰表示,她从喝奶茶改为喝咖啡、陈皮水。同时,她睡前会保持有饥饿感,适度的饥饿感有利于减重,但不能长期强行忍饿,这样反而有可能导致代谢减缓或暴食反弹。
对于阿钰的饮食方法,江门市第二人民医院减重门诊主治医师张浩航提醒,咖啡和陈皮水避免空腹饮用,以免刺激胃黏膜,防止心率加快。
二是运动:碎片化时间+循序坚持。阿钰的运动日程均值比较高:每周6天,早晚各一次,早上6:30起床运动。“我初期也是逐步增加运动量,分量、分段做,容易持久。”她特别推广“碎片化运动”,“早中晚各抽半小时,一天累计1.5小时。”同时,她补充道,运动日程要根据个体状态合理调整,并非达到大量才有效,每次全身激活、均衡热量支出就是好运动。
对于阿钰的运动方法,张浩航表示,每周6天、每天2次的高频率训练,对刚开始减重的人而言门槛较高,不必一开始就模仿。关键是从适合自身的强度起步,逐步建立运动习惯,量力而行才是长期坚持的保障。
C
减重20公斤
膝盖疼痛逐渐缓解
“80公斤的体重,还要跑起来,是很累的。虽然跑得很慢,但我注重正确姿势和持续坚持。”阿钰说。
减到60公斤时,她已能轻盈跳起,眼看着手臂和腹部肌肉不断凸显,就有继续坚持下去的动力。
“一开始运动,觉得膝盖有点痛,是久坐引起的老毛病。但减肥后动力增强,身体重量降低,把其他肌肉带动起来,整体承重减轻,疼痛症状逐渐缓解。”阿钰说。
张浩航表示,膝关节疼痛的改善,与体重减轻后关节压力减少、肌肉增强密切相关,这体现了科学运动在改善慢性疼痛方面的潜力。不过,他也提醒,若有持续症状仍应就医排查结构性病变。
阿钰的健身数据同样惊人:健身环等级从100级升至300级,健身App跟练视频979次、累计6145分钟,身体各维度缩减5—10厘米。“这些数据帮助我记录进展、调整节奏、保持动力,建立自我激励系统。”她笑道。
D
政策助力
全民健康氛围下的市民行动
阿钰的故事并非个例。近年来,我市以“健康中国2030”为纲,多措并举提升市民健康水平。设施完善方面,滨江新区等新建社区均标配健身场所,老旧小区改造中也增设体育设施。服务下沉方面,社区医院开设营养咨询和慢性病管理,引导居民科学减重。宣传引导方面,借奥运年、全运年契机,通过媒体倡导“运动即时尚”理念。“去年看奥运会时,运动员的拼搏精神感染了我。”阿钰说,她常在观看比赛时同步锻炼,仿佛“与偶像同行”。
阿钰也关注到,20—40岁的职场人员,由于工作压力大,缺少锻炼时间,她希望相关部门可以推广并指导一些短时间运动,比如办公室午间休息操,让大家每天都能进行10—15分钟的锻炼。
阿钰的蜕变,是个人意志与城市健康生态共同作用的结果。从“体检预警”到“社区支持”,从“政策引导”到“自我觉醒”,这条减重之路映射出我市全民健康政策的落地成效。正如市卫生健康局相关负责人所言:“健康城市建设的核心,是让每个市民都能在身边找到改变的动力和支撑。”
(注:文中受访者为化名,医学原理和健康数据已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