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是推动学习的核心动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需要多维度的创新实践。
会城街道南园小学 李瑞贞
构建情感联结。“亲其师,信其道”的教育规律在教学中尤为重要。我的学生小晴,因为父母长期在外,性格十分内向,沉默寡言,我通过定期心理疏导和课堂鼓励,让她发生转变,主动参与班级事务,这体现出情感教育的力量。教师应通过日常关怀、耐心指导建立师生信任,当学生感受到被理解与接纳时,自然会产生求知内驱力。这种情感联结不是简单示好,而是通过批改作业的细致评语、课间十分钟的平等对话等细节积累,形成的教育磁场。
创新教学方式。针对小学生具象思维特点,多媒体技术能有效突破时空限制。在《泊船瓜洲》教学中,我通过江南春色视频呈现“绿”字意境,使抽象文字转化为动态画面,学生在视觉听觉协同作用下,深刻感受到炼字精妙。现代教育技术应用需要把握三个原则:服务教学目标、强化重点难点、控制使用频次。如低年级识字教学可配合AR技术,动态拆解汉字结构;作文教学则可运用思维导图软件辅助构思。
优化课堂设计。灵活的教学设计应遵循儿童认知规律,我在实践中总结出三种有效模式:
自身认知模式:在识字教学中,我通过“跑跳蹲”等动作演示,将肢体运动与字形记忆结合,使学习过程成为多感官参与的立体体验。
游戏化学习:我将知识要点融入“诗词接龙”“成语擂台”等竞赛,利用儿童的好胜心理提升专注度。如复习课设计闯关游戏,每个关卡对应不同知识点,让学生在挑战中巩固记忆。
情境再现法:组织课文情景剧表演,引导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深化文本理解,这种参与式学习能使记忆留存率提升。
锤炼教学语言。幽默作为教学艺术的“润滑剂”,需要把握教育性与趣味性的平衡。在《学会看病》教学中,我通过“母亲真傻”的反向设问,激发学生思辨,使其自主建构对母爱的深层理解。教学中具备知识关联性、思维启发性、情感正向性。还可借鉴“谐音记忆法”(如“戍”字记忆口诀“人持戈,守边疆”),或运用适度的夸张修辞增强感染力。
强化激励机制。成就体验是维持学习兴趣的关键。我建立“三级展示平台”:课堂即时朗读、班级作文月刊、校级文学社投稿,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展示舞台。特别设置“进步之星”专栏,鼓励后进生阶段性成果展示。数据表明,参与作品展示的学生,写作积极性提升65%,作业完成率提高42%。评价机制应注意过程性记录,建立个人成长档案,让学生直观看到自身进步的轨迹。
教育实践表明,当情感联结、技术赋能、课堂创新、语言艺术与成就激励形成教育合力时,就能有效唤醒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这种培养不是简单的技巧叠加,而是需要教师持续观察学情、调整策略,在尊重儿童天性的基础上,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语文学习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