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山西南端的海宴镇,群众遇到矛盾纠纷时总会想起一个熟悉的身影——该镇平安法治办主任江磊泉。工作中,他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深得大家信任。
江磊泉用温情拉近距离、用案例释法明理、用真情化解心结,让矛盾纠纷消弭,他用实际行动织密织牢基层社会治理“一张网”,传递温暖和希望、法治和力量,为当地高质量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环境。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陈素敏 通讯员 台政宣
整合资源
依托“1+6+N”体系解难题
海宴镇人口稠密,历史遗留问题与“老大难”问题相互交织,这给基层社会治理带来了极大挑战。为此,江磊泉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硬指标”——每年至少解决一个“老大难”问题。
身患残疾的卢氏母子,是当地调解工作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面对他们,江磊泉多次翻遍政策档案、梳理案件脉络,面对面倾听他们的诉求。“法律是底线,但解决问题不能只靠法律条文。”江磊泉深知,要真正化解矛盾,必须找到“症结”。他以朋友身份与母子两人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并依托海宴镇“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联合司法、民政等部门,为他们办理低保等救助手续,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经过一年时间的努力,卢氏母子被江磊泉的真诚打动,他们多年的心结得以逐步解开,并主动向海宴镇委、镇政府表达了感谢。目前,卢氏母子已选择回到广西老家开启生活新篇章,他们的生活逐步回归正常轨道。
“没有‘万能钥匙’,只有对症下药。”“每一起矛盾纠纷都是不一样的,不能照搬老办法。”……在实际工作中,江磊泉认为,基层社会治理不能“一刀切”,每一起矛盾纠纷、每一个问题都有独特性,针对不同问题必须灵活运用不同方法,不照搬做法、不固化模式,在法律框架内寻找最温暖的解法,这样才能在基层社会治理中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说法释理
化身“知心大哥”促调解
去年12月,30多名焦急的工人来到海宴镇综治中心,当地一家企业因资金链断裂,拖欠工资数月,他们无奈之下前来求助。
面对情绪激动的工人,江磊泉没有简单地将案件推向劳动仲裁,他清楚,年关将至,工人们等不起。为此,江磊泉白天挨个核对工人的考勤表,晚上与企业负责人谈话。“提起诉讼不仅影响企业信誉,企业还要面临罚款。”江磊泉为企业负责人算了一笔经济账。同时,他不断安抚工人们的情绪:“大家放心,一定让你们带着钱回家过年!”经过连续多天的调解,双方终于达成协议,企业分期支付工资,并在春节前兑付首笔款项。春节后,工人们顺利拿到了所有工资。
像这类成功调解劳资纠纷的案例,江磊泉经历了不少。既当工人的“代言人”,又做企业的“参谋官”,他接地气地与工人和企业交流,对工人做好情绪疏导,体谅企业难处并提供可行性方案,运用法律知识和政策积极促进调解。
刚柔并济
巧解矛盾纠纷显担当
在基层调解工作中,矛盾纠纷类型多样。“某村发生村民围堵货车事件,情况紧急!”去年5月23日下午4时,海宴派出所的来电让江磊泉绷紧了神经。他赶到现场看到,村民们将一辆货车团团围住,司机禤某在驾驶室内焦急地打电话。经了解,这场风波的起因是一笔鹅苗交易——养殖户陈某声称禤某拖欠20940元货款未付,禤某则称购买的鹅苗全部因病死亡,双方各执一词,矛盾一触即发。
江磊泉一边疏散人群,一边联系海宴镇畜牧站站长前来协助调解。他主持调解会,在综治中心、派出所、畜牧站的努力下,双方达成一致意见:禤某支付50%货款,分6期支付。这个既考虑实际损失又兼顾契约精神的方案,让双方握手言和。针对陈某煽动村民的危险行为,江磊泉严肃指出:“维权不能违法!”最终,公安机关依法对陈某作出了相应处罚。
这起矛盾纠纷的圆满解决,正是江磊泉成为群众“法治知心人”的最佳诠释——用专业化解矛盾,用温度弥合裂痕,让法治精神在基层生根发芽。
江磊泉心系基层、扎根基层、建设基层,将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正如他所说:“基层工作就像绣花,一针一线都要扎实。只有真正走进群众心里,才能织就平安和谐的‘幸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