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激发数字金融新动能
消费贷利率为何紧急“踩刹车”?
台山核电科普基地“好邻居”项目
入选“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国内金饰价格突破“千元大关”
网点换新颜 服务再升级
江门代表队斩获16个创新成果项目奖项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4 月 18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4月起监管部门叫停3%以下的消费贷产品,江门多家银行也上调利率
消费贷利率为何紧急“踩刹车”?

    今年3月,国务院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强化信贷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加大个人消费贷款投放力度,合理设置消费贷款额度、期限、利率。支持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优化个人消费贷款偿还方式,有序开展续贷工作。一时间,消费贷利率“内卷”至历史低位,部分银行甚至推出2.4%左右的超低利率。

    然而,4月1日起,监管部门紧急叫停3%以下的消费贷产品,江门多家银行也随即迅速上调利率,市场格局陡然生变。这场利率“过山车”背后,既有政策红利的释放,也暗藏金融风险的隐忧。

    文/江门日报记者 傅雅蓉

    一度低至2.4%左右

    “今年春节过后,我的客户经理就通知我,银行即将推出一款年化利率只有2.58%的消费贷产品,如果有需要可以时刻关注。”最近有装修打算的江门市民吴春丽听后十分心动,并于今年3月成功在招商银行申请了一笔为期3年的30万元贷款,年利率只有2.58%。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消费贷市场竞争激烈,银行纷纷推出低利率产品以抢占市场份额。根据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的数据,今年2月,全国性银行线上消费贷平均最低可执行利率为2.91%,较去年同期下降28个基点,刷新历史低点;部分银行甚至将利率压至2.4%左右,低于央行公布的1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

    尤其是今年3月《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的出台,更是直接“引爆”了银行间的这场消费贷利率“价格战”,营销方式五花八门,不少银行针对新客、团客推出利率优惠。

    例如,江苏银行针对新客推出消费贷优惠年化利率2.58%,额度最高100万元,期限最长3年。北京银行某消费贷产品在3月31日前有限时优惠,新客首借利率低至2.58%,额度最高100万元,期限最长3年,随借随还、按日计息。宁波银行“白领通”推出拼团活动,3人拼团利率低至2.68%,5人拼团利率低至2.58%;此外,该行“宁来花·直接贷”叠加专享优惠券后利率最低可降至年化2.49%。

    部分银行推出如此优惠的消费贷产品,也刺激了借贷。江门市民陈女士在3月30日晚申请了一笔20万元的消费贷,利率2.7%。“我连夜提交申请,第二天就放款了。”她坦言。

    “内卷”不可持续

    然而,一纸监管通知紧急叫停年化利率低于3%的消费贷产品,让原本竞争激烈的消费贷市场立马熄火。

    4月1日起,全国性银行线上消费贷平均最低利率从2.91%上调至3%以上。江门市场同步跟进,招行“闪电贷”利率从2.58%升至3.4%,中行“中银E贷”从2.85%升至3.1%。江门农商银行也调整策略,暂停发放3%以下的消费贷产品。

    利率上调让部分市民措手不及。市民王显于3月28日在江门某银行申请消费贷时,客户经理承诺利率2.68%,但因审批延迟,4月1日重新签约时利率已涨至3.05%。“贷款20万元,3年期利息多了2220元。”他无奈地表示。某银行客户经理透露,3月31日单日申请量激增3倍,部分客户因系统拥堵未能赶上“末班车”。

    据了解,监管部门叫停低利率消费贷,主要出于两方面考虑。首先是资金违规使用风险,部分消费贷资金通过提现、转账等方式流入楼市和股市,社交媒体上“消费贷置换房贷”的攻略帖层出不穷。其次是银行盈利能力承压,低于3%的贷款利率可能无法覆盖银行的资金成本和风险控制成本,长此以往,会影响银行的盈利能力及财务稳定性,过低的利率也可能引发市场过度借贷的风险,增加坏账率。

    “消费贷利率‘内卷’不可持续。”有专家指出,个人消费贷款利率过低,可能产生一些负面作用:一是让消费者产生“利率幻觉”,不顾个人实际盲目申请,从而加重个人债务负担;二是消费贷款被套用、挪用,从而导致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资本市场、理财市场等。

    “利率上调后,我会更谨慎地申请消费贷。”在江门某保险机构任职的市民区燕林表示,“我现在更关注贷款期限和还款方式,也会理智地根据自身需求申请贷款。”

3上一篇  下一篇4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