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雨
予骁并不知道,那看似坚硬的滩涂其实暗藏玄机,两只脚刚踩上去就被泥巴淹没了脚踝,而且越陷越深,一时动弹不得。孩子们见状,赶紧跺着脚呼叫正沉醉于风景中举着手机拍照的父母们。
这是在石板沙西南渡口边发生的一幕,那时候江水刚刚褪去不少,邻近岸边的滩涂裸露出来,渔船搁浅着,阳光一晒,可不是嘛,真像一片可供踩玩的坚实之地。予骁被“营救”上来时,膝盖以下全是泥巴,又委屈又尴尬,抹着眼泪喊:“我要回家,我要回家,再不来石板沙玩了!”我们笑着说:“予骁是英雄,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以实际行动证明了滩涂是不能随便踩的!”一边嬉闹,一边赶紧带他找地方洗脚。
暮色渐深,晚霞绮蕴。及至予骁洗净回来,与一众孩子站在一起,望着石板沙渡口的春日晚景,他就不再说“再不来了”这样闹气的话了。眼前,一条石阶通往滩涂,栓船用的竹竿杵于其间,影子交叉着,像一幅水墨画;再往前,悠悠西江静静流淌,偶有船只经过,划开江面,层层涟漪荡向两岸;再远些,就是对岸的冲口渡,村屋错落有致,丛林茂密繁盛,候船的人络绎不绝。若是望向天边,这一切都在夕阳霞光的帷幕下铺展开来,整个石板沙幽静、醇熟又峥嵘。
我们在抓拍孩子们身姿各异的背影,孩子们一边望向远方,一边指点江山,同学少年,风华正茂,这画面的电影感让人想起《阳光灿烂的日子》。
“真美啊!”
“真好看啊!”
仅是这样的赞叹,已无法满足我们对于这些风景的独特体验,所以有人说,能不能描述得更诗意、更雅致些,也算是给孩子们以启发。可是,思来想去,似乎已经被“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的名句表达完了,何况这时正是春光而非秋天。
终于,有人想到办法,把拍摄的照片交给DeepSeek去深度求索,不一会儿便有人喊着:“云隐青山衔黛色,舟横碧水载烟霞。”又有人喊着:“暮染层峦归鸟飞,霞披曲岸晚舟闲。”文艺是够文艺了,却失却了人间烟火,看来雅俗共赏是极为不易的。这时候,我忽然想起正看风景的这些孩子的名字,闻叶、沐青、思辰、依辰、淑媛、予骁、峻和、己致、尚勋、斯涵、哲瀚……这样靓丽动听的名字,不正可以描述这样美的风景吗?这样富有层次的语词,不正契合这风景的灵动感与哲思感吗?孩子与风景的天人合一,不禁令人莞尔一笑。
来到渡口之前,一整个下午,我们在绿道上漫步,在巷子里穿行,在鱼塘边驻足,感受疍家风情岛的风光与文化。人群熙熙攘攘又舒缓悠闲,屋子简朴小巧又容纳丰盈,墙绘随心所欲又颇有机趣,空气里弥散着江水与渔味的气息,时光在这里是如木心所说的“从前慢”的。
暮色更深了,我们要返程。沿岛绕了半圈,就回到东北侧的大渡口,说其大,不过是因为渡船可以把人和车一起传送。我们在渡船上站着,江上清风轻轻吹拂,岸边灯火开始点亮,远处的楼宇隐在青山之中。人在船上,船在江心,江呢?既在寥廓天地,又在悠悠我心。
这时候的石板沙,让我忽然想起陈白沙,这位创立江门学派的明代心学先驱,主张“静中养出端倪”,推崇自然境界,追求洒落胸次,尝言:“悠然得趣于山水之中,超然用意于簿书之外。”又说:“自得者,不累于外,不累于耳目,不累于一切,鸢飞鱼跃在我。”这一刻,此岸彼岸,船行其间,波光涟涟,霞光满天,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恬静与自得。
“为什么不架一座桥连接两岸呢?”有朋友问。
“架桥很容易,但架了桥就没有这样的感觉了,就是要用轮渡,保留这座小岛的原始、质朴与独特。”
这是身边一位陌生男子给出的答案,我看他的穿着打扮和脸庞表情,应是岛上的原住民,说话时幽默风趣又自信自豪。他看我们听得认真,便接着说:“这轮渡已经几十年了,有岛民以此为生,有岛民以此为乐。”一边振兴乡村、发展文旅,一边保护环境、留住乡愁,这石板沙的轮渡就是两者平衡的缩影。
离岛登岸时,回望石板沙,一岛一村,一方世界,渐行渐远又映照心间。我们就是怀着这样的明净澄澈,去寻味鲜美的河虾与黄沙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