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是眼睛内部后段组织的统称,包括视网膜、脉络膜、视神经和玻璃体的一部分,这些组织对视觉形成起着关键作用。
如此重要的部位,却隐藏着一个“致盲杀手”——眼底病。它藏得深,因为它的最明显症状就是视力下降,除此之外基本没有其他明显症状,而且,眼底病剥夺视力存在渐进性,导致不少患者以为自己只是普通的视力下降而没有在意,从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对视力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怎样才能知道自己是否患有眼底病?如何预防及治疗?鹤山爱尔新希望眼科医院院长陈钦德给出专业建议。
文/图 张舜同 谭韵仪
眼底病种类多
这些人群易发
眼底病类型多样,诱发因素繁多,常见的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病变、视网膜脱离、青光眼性视神经病变等。其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密切相关;黄斑病变多发生于老年人,影响中心视力;视网膜脱离会造成视野缺损;青光眼性视神经病变则由眼压升高损害视神经引发。
哪些人群容易患眼底病呢?“有几类人群要特别注意,一是糖尿病患者,患病5年以上,约一半人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二是高血压患者,长期高血压会损害眼底血管,引发眼底病变。三是高度近视人群,近视度数超600度,会有眼轴拉长、视网膜变薄的情况,发生视网膜脱离等病变的风险增加。此外,老年人因身体机能衰退,也是眼底病的高发群体。”陈钦德说。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患有眼底病呢?陈钦德表示,眼底病最明显的症状是视力下降,部分患者可能会发现视野中出现黑影、暗点,或者有闪光感,像有闪电划过。部分人会感觉视物变形,看直线变成弯曲的,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务必及时就医,进行眼底检查。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视网膜脱离都是眼底病患者常见的危急重症,其中,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在发病前会有‘眼前一黑’(视力短暂性丧失)的先兆,患者恢复视力后应在45分钟内就医以遏制病情,若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相对来说,恢复良好视力的可能性会降低。”陈钦德提醒道,若眼底病患者发现视野内突然多了许多黑点或在漆黑环境下眼前突然有闪光感,大概率是出现了视网膜裂孔的情况,若不及时治疗,有可能发生视网膜脱离。
定期检查眼底
把握治疗时机
“我们要认识到,眼底病大多不可逆,早发现、早治疗是关键,坚持治疗也十分重要。”陈钦德说。
“半年前,我们曾接诊过一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事前,他一直没有关注自己的眼底健康情况,直到眼底突然出血才来就诊,经过初步治疗后,他的情况有所好转,便不再到医院治疗控制病情。半年后,他再次出现眼底出血的情况,但由于此前一直没有坚持治疗,且饮食、作息不规律,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已发展至5期或更高,视网膜出现增殖并逐渐剥离,如今,他的一只眼睛的视力只有0.2,另一只眼睛则基本看不到东西了。”陈钦德回忆道。
据了解,眼底病的治疗方法取决于眼底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对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可通过视网膜激光光凝手术治疗,阻止病变进展。病情严重时,则可能需要接受玻璃体切割手术。黄斑病变方面,湿性黄斑病变可采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玻璃体腔注射治疗方法。视网膜脱离通常需要手术复位,使视网膜重新贴合眼球壁。此外,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方法,也在眼底病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方法可以预防眼底病呢?陈钦德表示,保护眼底,要从日常生活做起。合理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A、C、E和叶黄素的食物,如胡萝卜、橙子、蓝莓等。要控制用眼时间,每隔一小时休息10-15分钟,可以向远处眺望或做眼保健操。在外出时,佩戴太阳镜,减少紫外线对眼睛的伤害。最重要的还是要坚持定期进行眼底检查,尤其是有慢性病家族史或高危人群,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眼底检查,这对预防和治疗眼底病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