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江海区日前联合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及辖区多家龙头企业举办以“政校企三方联动”为主题的高质量发展合作交流活动,为江门产业升级写下生动注脚。政府搭台,校企携手,通过实地考察、签订协议、开展研学等形式,着手解决制造业人才结构性短缺问题,将国家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战略部署转化为地方实践,体现了江门在大湾区产教融合中的探索与突破。
国家高度重视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致力于构建德技并重、工学结合的育人体系,要求在产业前沿培育更多的大国工匠。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在工业机器人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专业领域的优势,与江门产业发展需求高度匹配,持续为本地产业输送专业人才,切实回应了职业教育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核心要求。在此次江海区的活动中,政府联合企业与学校在多方面开展合作交流,符合国家鼓励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融合的政策导向。
江门的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正朝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支撑。机器人产业对机电一体化、自动化控制人才的需求,安全应急产业对相关技术和服务人才的渴望,以及新材料与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人才储备需求,凸显了政校企协同在江门产业发展中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但从政策落地看,还存在细则不清晰、落实不到位的情况。同时,学校侧重人才培养,企业关注经济效益,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实现互利共赢,是政府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学校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时,会受到师资、教学资源等限制;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需投入大量时间、人力和资金,短期内回报不明显,也会影响参与的持续性。
为深化政校企协同,优化与区域发展相协调、与产业布局相衔接的职业教育布局,推动江门高质量发展,可从以下几方面推进:
一是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可设立专项发展基金,对参与产教融合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支持,激发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例如,对参与江门特色产业人才校企协同培养的企业,按投入规模给予税收返还,降低企业成本。同时,明确政策细则,简化流程,确保政策落地。还要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借鉴先进城市经验,为高端人才提供住房保障、子女入学便利,吸引人才扎根江门。
二是学校持续优化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根据江门产业发展动态,灵活调整专业布局,淘汰不匹配的专业,增设符合新兴产业趋势的专业。强化实践教学,与企业联合开发课程,将企业项目引入课堂,让学生积累实践经验。以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继续深化与本地企业合作,通过与企业人员互派交流、引进企业高级技术人才兼职授课等方式,切实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三是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开展订单式培养,设立奖学金、助学金激励学生。加强与学校的技术研发合作,攻克产业技术难题,加速产学研成果转化。扩大校企联合课题研究范围,在人才选拔和技术创新上与学校紧密合作,提升企业竞争力,为江门产业创新发展贡献力量。针对企业参与成本较高的问题,政府可以通过整合资源,建立共享平台,从而有效降低企业的单独投入成本。
四是构建高效的政校企信息共享平台。政府可通过平台实时发布产业政策、人才需求信息,引导资源配置;学校可及时掌握企业技术需求和岗位要求,调整教学计划;企业可了解学校科研成果和人才培养进展,实现精准对接。这将提高政校企协同效率,加速产教融合,为江门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持。
面对技术迭代与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政校企三方需持续创新,优化合作模式,深化产教融合,为江门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推动产业升级与经济腾飞,并在教育强国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中作出更大贡献。
詹雨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