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专题
上一版3  4下一版  
蹚出强村富民“嘉里”共富田间样板路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2025 年 4 月 28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擘画城乡融合发展的“嘉禾蓝图”
蹚出强村富民“嘉里”共富田间样板路

嘉善县祥符荡。
博儒桥村共富大棚。
濮院古镇是嘉兴农文旅产业的一大品牌。
“渔里问道”和美乡村示范片区核心区——余新镇长秦村庙浜。
海盐黑猪全产业链带动大量本地农民增收致富。
姚庄镇横港村是许多长三角“都市客”实现“归园田居”的地方。

    近日,“AI赋能 智媒变革”地市媒体交流暨城乡融合看嘉兴百家党媒主题采访活动在浙江省嘉兴市启动,来自中央、各省市主流媒体的近200名代表齐聚禾城,共话媒体融合的未来与城乡融合的蝶变。随后,媒体采访团开启了采风活动,以笔头、镜头丈量“嘉禾共富”的创新实践。

    阳春四月,海宁市长安镇天明村,80米长的紫藤花长廊里,花簇如串串珠链、层层叠叠,从廊架上垂下,仿佛一片紫色瀑布般恣意从空中倾泻;

    南湖区大桥镇胥山村,波光粼粼的湖面上,几名桨板爱好者或站立或跪坐在桨板上向前滑行,灵动的身影为传承千年文脉的美丽乡村增添了一抹靓丽色彩;

    秀洲区油车港镇胜丰村菱珑湾,白墙黛瓦、庭院水车相映成趣,百姓枕水而居,色彩斑斓的农民画点缀在村庄的墙面上,勾勒出江南水乡的梦中画境……

    一个个生动的场景犹如一幅幅田园水墨画,映射出的是嘉兴乡村的生机勃勃。

    2004年,嘉兴市委明确把城乡融合发展作为工作重点。一回首,20年转瞬即逝,“千万工程”结出累累硕果,在嘉禾大地上接续谱写和美乡村的建设华章。

    2024年,嘉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5万元,达到52249元,连续21年保持浙江省首位,城乡居民收入比进一步缩小到1.51比1。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具有系统性、复杂性、长期性的特点。”在嘉兴市委书记陈伟看来,城乡融合发展要聚焦重点、持续用力,处理好“远”与“近”、“点”与“面”、“稳”与“进”的关系。2025年,嘉兴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对标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安排,忠实践行“八八战略”,以“千万工程”为牵引,以“六改六融”为关键抓手,统筹做好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建强“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加快缩小“三大差距”,持续擦亮“城乡融合看嘉兴”金名片,蹚出强村富民“嘉里”共富田间样板路,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嘉兴新篇章提供坚实支撑。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叶田

    产业兴旺

    催动农民富裕的核心密码

    近日,位于嘉兴市南湖区余新镇的浙江绿康米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康米业”)电话不断。“眼下是春耕备耕农忙时节,田间管理很重要,我们这里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几乎什么农机设备都有。”公司负责人陈强根笑言。作为当地的社会化农事服务中心,绿康米业直接带动周边粮油农业种植大户263户,安排就业126人,社会化服务辐射面积达到了3333余公顷。

    随着绿康米业粮油全产业链的做大做强,产业兴旺也为当地带来了更多致富出路。以余新镇长秦村庙浜为核心,近年来,当地发挥农业村的稻田资源优势,结合“稻米文化”和“余新三宝”,做强“稻来米in渔里”品牌IP,南湖区全力打造了“渔里问道”和美乡村示范片区,在田间地头绘就一幅栩栩如生的现代农业“新丰景”。

    “嘉禾一穰,江淮为之康,嘉禾一歉,江淮为之俭。”嘉兴历来是“浙北粮仓”“鱼米之乡”。国家统计局嘉兴调查队的数据显示,2024年,嘉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5.5万公顷,产量达100.6万吨,这已经是嘉兴粮食播种面积及总产量连续19年位列浙江省首位。作为“浙北粮仓”的嘉兴,历来是“鱼米之乡”。

    多年来,嘉兴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育良种、用良技、耕良田,以粮油产业带动小农户抱团发展致富。同时,嘉兴聚焦农产品精深加工、现代种业、农文旅融合等领域,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产业,加速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在2024年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公布的县域10亿元以上“土特产”全产业链中,嘉兴南湖菱、湖羊、黑猪、杭白菊等12条全产业链入选。

    “我们希望深挖‘土特产’优势资源,不断延长产业链条,将乡村‘土特产’变成富民强村、兴业致富的‘金字招牌’。”嘉兴市委副秘书长、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郭真表示。

    以黑猪产业为例,目前,位于海盐县的农业龙头企业——浙江青莲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产值平均每年增长8%以上,在该企业的带动下,2024年,海盐黑猪全产业链产值达12.85亿元,2025年产业链产值预估可达15.4亿元,2027年产业链产值将超20亿元。为了支持黑猪产业发展,嘉兴专门出台了《关于支持嘉兴黑猪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十条政策措施》,推进嘉兴黑猪的保种、繁育和价值链深度开发。推动生产、屠宰、加工、流通、销售等全产业链发展和一体化经营,加快形成产业集群,推动地方猪产业形态由“小特产”升级为“大产业”,从而带动本地农民增收致富。

    值得一提的是,嘉兴还大力提倡以一产为基础,用“二产理念、三产思维”推进“农业+”发展。2017年,嘉兴在平湖市成立了浙江省首个农业经济开发区,以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把招商引资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2024年12月,嘉兴经开区迎来喜讯——韩国国民级食品企业三养食品(SAMYANG)首个海外生产基地落子马家浜健康食品小镇。从2024年8月首轮洽谈到完成签约,这场跨国联姻仅用4个月便结出硕果。记者从嘉兴经开区获悉,马家浜健康食品小镇共有食品生产企业14家,集聚了多家国内外知名健康食品企业。而今,嘉兴各地依托农业经济开发区,招大引强,引进农业重大项目成效显著,一批“大、好、高”农业项目落户,为嘉兴农业产业加快现代化发展夯实了基础。

    和美乡村

    谱写诗画江南的崭新篇章

    “传球,传球!往我这边传!”“有机会,射门!”在“球迷之家”的咖啡馆里,假期回村的年轻人和周边村民一起,点上一杯咖啡,吹着空调观看精彩激烈的足球比赛。在观赛平台上,数十名观众正拿着手机拍摄赛况。

    这是4月11日在桐乡市屠甸镇荣星村足球公园的一幕。“3月以来每周五晚上都安排了比赛,周六周日也有自发来踢球或是临时预约赛事的团队。”荣星村党委书记姚勤锋笑着告诉记者,这两年,随着村里足球公园的建设,足球IP已经成为当地的一张“金名片”。自改造以来,荣星村多次承接各类足球赛事,举办球赛超300场。

    以“体育+”催动乡村文旅产业的生动例子,在嘉兴还能找出许多。今年3月30日,第六届“长三角水乡古镇”乒乓球邀请赛在西塘镇鸦鹊村文化礼堂圆满落幕。这场由“村”承办、“村”参与、“村”共享的赛事,不仅展现了长三角水乡古镇的体育活力,更以“村乒”为纽带,书写了全民健身与文旅融合的生动篇章。作为赛事举办地的鸦鹊村,近年来通过建设村级体育馆、组建村民乒乓球队,让“国球”运动扎根乡土。村民老张感慨:“村里第一次办这么大的比赛,我们一早就过来了,家门口的热闹比过年还喜庆!”

    在嘉兴,乡村业态有“体育+”赋能,也有“文化+”的加持。绵延110多公里的大运河,为嘉兴带来了无尽繁荣和辉煌,浇灌了嘉兴的“根”与“魂”,塑造了嘉兴作为运河古城的地域风貌、文化标识和发展脉络。

    2023年11月,世界运河古镇合作机制会议在嘉兴举行,嘉兴也拿出了“中国古镇看嘉兴”的鸿篇巨制。在18个名声在外的运河古镇中,桐乡市濮院镇曾以“日出万匹绸,嘉禾一巨镇”而著称,明清时期位列江南五大名镇之一。2016年濮院镇启动古镇有机保护提升行动,让古银杏、翔云观、古桥群等流淌着记忆的地标愈发精神的同时,加强与时尚产业相融合,打造中国古镇旅游新标杆。

    对于许多长三角“都市客”而言,姚庄镇横港村是一个开车1小时就能实现“归园田居”的地方。该村村民马冬梅的自建房,在2019年被改造成白墙黛瓦的农家乐。周末屋前空地上会架起七八口大锅,红烧羊肉、炖猪蹄、清炒菱角……飘香十里,迎各方来客。

    马冬梅如今已是这个“网红村”里的“网红老板娘”。随着村里不断拓展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包括马冬梅在内的1600余名村民,也获得了不输于城里人的年收入和社会保障。

    在嘉兴,类似梧桐街道桃园村、姚庄镇横港村发展乡村旅游带动美丽经济的案例比比皆是。嘉兴市农业农村局的数据显示,2024年,嘉兴市乡村休闲游共接待游客4850万人次、营收53.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32.1%;40个运营重点村,新增业态166个,新增投资额4.16亿元;重点村累计接待游客1890万人次,业态经营总收入23.64亿元,运营收益对村集体贡献累计达4464.3万元,占比由2023年的15.34%提高至30.63%。

    20余年来,在嘉禾大地上,“千万工程”犹如一支巨大的画笔,不仅描绘出了嘉兴全域美丽诗画江南的乡村风貌,更演绎着从“统筹城乡发展的典范”到“共同富裕的典范”的精彩跃迁。“千万工程”在嘉兴铸就的万千个美丽村庄,点缀了这一幅最美的田园水乡诗画。

    据悉,自2009年以来,嘉兴市委市政府连续出台五轮“强村政策”,有力带动一批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制定出台《关于加强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的指导意见》,2024年新增盘活闲置农房3946宗……此外,嘉兴还涌现出多种强村富民模式,被归结成“强村十法”“农民共富十法”,不断盘活乡村资源、做活乡村业态。

    幸福蝶变

    呈现和谐生活的多样维度

    位于嘉兴海宁市周王庙镇的博儒桥村,密布着19个大大小小的口袋公园,村民每步行三五分钟,便能撞见一片“新园地”。移步换景的秘诀,在于“众筹”两个字。“我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苗出苗,共同筹资11万元,打造了村内第一个主题精品园——陈家浜乡村垂钓园。”回忆起村里第一个众筹公园,该村党委副书记瞿小妹表示,能做到村民人人支持并非易事,关键是把村级事务从“要我做”转变成“我要做”。

    博儒桥村走出的这一条乡村“善治”之路,只是嘉兴在乡村基层治理实践中获得成功的一个缩影。在嘉兴市相关负责人看来,“善治”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水清岸绿、鸟语花香……漫步在嘉兴经开区长水街道中南公园,绿化造景整洁大气,包含运动广场、儿童游乐区、健身活动区等区域的社区公园让周边居民赞不绝口。“我们会通过社区议事平台倾听大家的意见,遇到难题大家一起出主意,群策群力才能获得所有人的认可。”中南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鲍红笑言。

    如今,中南社区打造的“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让当地居民享受到了“家门口的品质文化生活”。2022年,中南社区被确定为嘉兴市首个体卫融合试点社区,后又升格成为国家社区运动健康中心试点社区,创新探索体卫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为全市乃至全国试点提供实践样本。

    近日,在位于嘉兴经开区的长三角高层次人才创新园里,企业服务站项目正在抓紧施工建设。“估计工期两个月,很快就能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创投集团运管公司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记者从嘉兴经开区获悉,长三角高层次人才创新园是浙江省推进长三角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标志性工程之一,是嘉兴经开区高层次人才集聚和科技创新驱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近年来,随着长三角高层次人才创新园的不断发展,园区企业快速聚集、高层次人才不断引进、园区人口迅猛增长,对整个园区的治安管理、区域治理、平安建设、企业服务、人才保障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需求日益提升。

    “企业服务站建成后,会按需下沉公安、综合行政执法等办证办事人员,让园区企业、人才不出园区,就能享受到‘最多跑一次’乃至‘一次不用跑’的服务。”创投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该集团正在积极对接税务、工商等部门,等企业服务站运营后,根据实际情况来增设相关服务功能。

    当下,人才正成为嘉兴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弥合城乡两大元素的最强大“黏合剂”。

    浙江大学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是浙江大学与嘉善县政府共建的高能级平台,围绕前沿研究、技术研发、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任务,聚焦“生态+”“绿色+”“智慧+”创新领域,依托浙江大学绿色发展学科集群,重点打造未来食品、未来健康、未来城市、未来环境等一批兼具前沿科技和颠覆性技术的未来实验室,助推区域实现高质量发展。

    2024年4月,嘉兴经开区“双溪春好”叙新会上,双溪湖公园及城市学习中心、都市文旅中心、城市康养中心等项目提上日程,与在建的高铁新城文化中心、时尚体育中心、嘉邻中心及山姆会员商业中心共同构成双溪湖超级未来社区“一园七中心”核心配套,全面满足市民“学在双溪、游在双溪、颐养在双溪、休闲在双溪”的愿景。

    20多年来,随着嘉兴乡村的美丽蝶变,城乡差距的鸿沟在不断缩小。乡村的全领域发展更让“城里人”羡慕起了“村里人”。未来,嘉兴将全力规划好、建设好“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推动产业、人口、服务、基础设施等在发展轴上有机融合、全面融合、深度融合,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的主要通道、缩小“三大差距”的重要载体。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