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门市中心医院小儿外科团队成功为一名仅7月龄的婴儿实施了腹腔镜下胆总管囊肿切除术+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这是江门首例针对1岁以下婴儿开展的腹腔镜下胆总管囊肿根治术,标志着我市在小儿外科先天性胆道畸形治疗领域迈上新台阶。
文/江门日报记者 梁爽
通讯员 杨君婷 陈君
7月龄婴儿 胆总管极度扩张面临风险
患儿小洛(化名)出生后,在江门市中心医院门诊定期复查,各项指标及生长发育均正常。但7个月大时,小洛的大便由金黄色逐渐变为陶土色,复查彩超提示胆总管囊肿直径增大至10cm,同时检验结果也提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值升至89.6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值高达207.3U/L,这意味着胆总管已极度扩张并导致肝功能损伤。
若不及时手术,患儿将面临反复胆管炎、胰腺炎、肝硬化甚至癌变的风险。然而,传统开放手术创伤大、恢复慢。近年来腹腔镜手术的开展大大减轻了患儿的创伤,而低龄婴儿腹腔空间狭小、组织脆弱,对腹腔镜技术要求极高,国内仅有少数儿童医学中心能完成此类手术。
江门市中心医院小儿外科在熟练掌握腹腔镜下胆总管囊肿切除术+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的技术基础上,团队经过多次讨论后决定迎难而上,为小洛实施全腹腔镜下微创根治术,以最小创伤消除隐患。
本次手术由该院小儿外科主任医师史川及副主任医师李志雄主刀,手术通过3个5mm的微小切口完成,术后伤口美观。
史川表示,其技术难点与创新点,一方面在于微创入路的精准解剖,婴儿腹腔空间小,肠道干扰大,需在放大视野下精细分离囊肿与周围门静脉、肝动静的粘连,避免大出血;另一方面在于囊肿的完整切除与胆道重建,彻底切除扩张胆总管后,将纤细的肝管与空肠进行Roux-en-Y吻合,需采用头发丝这么细的可吸收缝线,确保吻合口通畅且防反流。
术后,小洛恢复时间短,7天后恢复正常母乳喂养,大便变回金黄色,复查肝功能一切正常。
什么是胆总管囊肿?
那么,什么是胆总管囊肿呢?李志雄介绍:“胆总管囊肿是一种以胆总管局部或弥漫性囊状扩张为特征的先天性或后天性胆道畸形,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女性发病率较高,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胰胆管合流异常、胆管壁发育缺陷及胆道梗阻或感染等因素相关。”
据了解,其根据分型可分为五型,其中Ⅰ型(胆总管囊状或梭形扩张)最为常见,占80%—90%,其余类型包括胆总管憩室、末端囊肿、多发性囊肿及肝内胆管囊肿。典型临床表现包括腹痛、黄疸和腹部包块三联征(儿童多见),成人则多表现为反复右上腹痛、黄疸和发热,常伴胆管炎或胰腺炎发作,未治疗者可因胆汁淤积进展为肝硬化、门脉高压,且癌变风险高达10%—30%。
“手术切除囊肿并行胆肠吻合术是唯一根治方法,需彻底清除病变组织以降低癌变风险,腹腔镜微创手术因创伤小、恢复快而逐渐普及,术后需长期随访监测肝功能及肿瘤标志物。”史川表示,早期手术干预者预后良好,但未及早确诊治疗的患者容易出现反复感染、肝硬化甚至癌变,因此对不明原因腹痛、黄疸或胆管炎患者应警惕胆总管囊肿的可能,及时明确诊断并手术干预至关重要。建议确诊后应尽早手术,彻底切除囊肿并重建胆道。微创腹腔镜技术可显著减少手术创伤,加速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