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丈夫现在恢复得很好!谢谢你们的团队,也让我对国内的医疗水平刮目相看!”近日,江门市中心医院脊柱外科付兆宗主任医师收到一条跨越1万多公里、来自新西兰的手机信息。这条饱含深情的致谢,来自新西兰华裔Daphne女士。5个月前,她的丈夫在江门市中心医院成功接受高难度的脊柱肿瘤手术,如今获得很好的康复。这条越洋信息的背后,是一场惊心动魄的生命保卫战,也见证着现代医学多学科协作创造的奇迹。
文/图 陆沿任
谜团初现 腰腿痛背后的真相
事情还得从去年说起。2024年10月,50岁的黄先生第一次走进江门市中心医院脊柱外科门诊。他忧心忡忡,满面愁容。
“医生,我这腰腿痛得难受,不知道怎么办好。”黄先生的声音透着疲惫。他说,近半年饱受腰腿痛折磨,走几百米就会腰痛、双腿发软,晚上睡觉也被疼痛折磨,很难睡好觉,“止痛药吃了很多,但无济于事。”
“别着急,我来看看。”接诊的付兆宗看到黄先生带来的影像检查结果:腰椎塌陷——压缩骨折。看似寻常的病变,却让医生皱起眉头:骨折的椎体呈现“虫蚀样”的改变,不像常见的外伤性骨折。根据经验,付兆宗建议住院处理。“可能是脊柱长了东西,破坏了正常的骨头。当然也不排除感染的可能性”,付兆宗向黄先生耐心地讲述,“不管哪种可能,你的情况需要在诊断的过程花费一些时间和精力。毕竟不管后续要手术还是保守治疗,诊断很重要。”
住院后,经过对黄先生进行针对性检查,真相被一步步揭开:脊柱肿瘤。然而,这个诊断对肿瘤性疾病远远不够,还要知道具体的病理类型。因为类型不同,方案差别很大。于是,江门市中心医院脊柱外科团队进行病灶活检,取得肿瘤样本。显微镜下,病变现出原形:竟是浆细胞瘤——血液系统的“隐形杀手”。
“手术到底要不要在国内做?”黄先生的妻子Daphne居住在新西兰,得知丈夫的病情后匆匆赶回国内。她在海外的医院工作,深知这场手术不易,决定在丈夫手术之前来到江门,沟通治疗方案。一方面,肿瘤侵蚀椎骨,导致脊柱这个“承重梁”塌陷。另一方面,肿瘤突破椎管,侵犯和压迫硬膜囊、神经。此外,这类肿瘤的手术往往出血很多。这些因素给手术带来巨大挑战。
“在这种难以决定,需要权衡利弊的情况下,正有MDT(多学科诊疗)的用武之地!”江门市中心医院脊柱外科负责人原向伟当机立断。很快,脊柱骨科、血液科、肿瘤科、麻醉科、放射科、病理科等专家围坐一起,不同专业的术语在室内交织,最终汇聚成清晰的诊疗路径。在听取并分析了大家的意见后,原向伟总结MDT给出的结论:先做脊柱的手术,切除压迫神经的病灶,重建脊柱稳定性,并尽可能保留神经功能。然后,将接力棒传给肿瘤科,进行后续放疗。
这时候,Daphne紧皱的眉头有所舒展。“好!我们理解手术风险,但更相信专业团队。”黄先生夫妇表示非常赞同方案,决定在国内接受手术治疗。
毫米级较量 让患者“重获新生”
手术室内,无影灯下,一场毫米级的精准较量开始了。
全身麻醉后,付兆宗携手术团队忙碌而有序地进行“拆弹工作”,打开皮肤及深层组织,逐层抵达目标区域。同时,采用“骨水泥灌注”技术,将调配好的医用骨水泥精准注入肿瘤侵蚀区域。既能填充缺损提供支撑,又可通过高温灭活肿瘤细胞,起到“封印”和杀灭的作用。
紧接着,切除L2节段椎板、一侧椎弓根,显露出肿瘤侵蚀的椎体。肿瘤不仅吃掉椎骨,代替正常骨质,还会“野蛮生长”,长进椎管,紧紧挤压硬膜囊和神经根,将神经的生存空间压榨殆尽。但是,椎骨—肿瘤—硬膜神经之间已经失去界线,肿瘤位置难以辨认。因此,真正考验来自神经腹侧病灶的切除。手术团队像绣花般将肿瘤组织从神经根表面剥离,逐渐向前方病灶挺进。
这时候,另一个“拦路虎”不期而至——出血。肿瘤组织和此处静脉丛出血汹涌,一次又一次出血覆盖了手术视野。针对这种情况,手术团队应用双极电凝、明胶海绵等材料控制出血,分区显露术野,“蚕食法”分体切除肿瘤病灶。经过一阵紧张的忙碌,一条隧道逐渐出现在骨水泥——椎体和硬膜之间,硬膜和神经松弛下来,手术室里响起轻轻的舒气声。
整个手术过程历时3小时30分钟,出血量控制在300ml,比预设中理想很多。“每个动作都要预判后续两步。”付兆宗解释,从切除范围的控制到重建方式的选择,每个决策都影响着患者未来的站立高度与生活自由度。
手术后第5天,黄先生起床活动,腰痛和腿痛明显缓解。在后续的随访中,黄先生行动如初,恢复得很好。在脊柱肿瘤MDT多学科协作下,医、护、患携手,共同战胜病魔。“现在每晚都能睡整觉,感觉自己‘重获新生’了。”他笑着说。
成功背后 多学科诊疗机制的助力
手术室和麻醉团队精准控制血压减少术中出血;放射科、病理科捕捉关键诊断线索,共同明确诊断性质;肿瘤科、血液科立足整体,定制后续治疗方案。“手术成功的背后,是多学科诊疗机制的助力。”原向伟表示。
这种多学科协作模式,正在改写脊柱肿瘤治疗的格局。据统计,该院脊柱肿瘤MDT团队自成立以来,复杂病例确诊时间以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都得到明显下降。更难得的是,团队建立起涵盖术前评估、术中协作、术后康复的全流程管理体系。
“医学的进步不仅在于技术创新,更在于思维模式的突破。”原向伟表示,当疾病以愈发复杂的面目出现时,打破学科壁垒的协作医疗,可以为更多患者点燃希望之光。
如今,黄先生正在积极康复之中。看到黄先生积极的精神状态,妻子Daphne也放心地回到新西兰。“因为我从小在新西兰生活,对国内医疗技术的现状了解不多,没想到发展得这么好,这么快!”Daphne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