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日报记者 张浩洋 通讯员 潘伟珊
五一劳动节,是属于每一位劳动者的节日。当人们享受假期、踏上旅途时,在银洲湖高速公路的建设工地上,就有一群“公路匠人”在钢筋水泥间编织着城市发展的壮美画卷。江门市银洲湖高速公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市银洲湖公司”)的曾宝荣与温永全,便是这支队伍中的杰出代表。
作为TJ02标业主代表兼材料主管,曾宝荣的身影总是穿梭在银洲湖高速公路的各个工区。这位投身家乡建设的五邑大学学子,自2020年参与项目建设以来,始终坚守一线,以产学研结合破解难题,用技术创新为工程提质增效。
作为项目与高校、企业的“纽带”,曾宝荣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带领团队不断探索创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截至目前,他已申报6项专利(3项已获授权,含2项实用新型、1项发明专利),覆盖工程中的原材料、施工工艺、后期运营管养等多个环节。
“面对河砂资源紧缺的难题,我们团队在实验室与工地之间来回奔波,反复试验机制砂替代方案,探索满足工程建设需求的配合比例。目前已获得‘基于颗粒集合体形貌影响因子的流变体性能预测方法’发明专利,为提高混凝土结构性能开辟了新路径。”曾宝荣说。
此外,针对高速公路隧道路段安全隐患,曾宝荣积极参与“隧道路段安全防护品质提升”课题研究,通过优化隧道入口、紧急停车带等关键位置的护栏设计,降低车辆碰撞伤害。该技术已在项目中部分应用,为未来通车安全保驾护航。
沥青路面是高速公路的“生命线”,而温永全正是这条“生命线”的守护者。作为项目质量工程师,温永全以“质量零容忍”的态度,用科技破解难题,构建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全链条管控体系。
为杜绝不合格材料流入施工现场,温永全引入红外光谱沥青指纹识别技术,对每一批次沥青进行“身份认证”,从源头上确保材料品质如一。在施工环节,温永全牵头搭建质量建管智慧平台,实现从沥青混合料生产到路面摊铺的全方位全过程数字化监管。“现在每一米路面的施工数据都有‘数字档案’,质量管控更透明、更高效。”温永全介绍,利用BIM模型自动生成沥青混合料用量清单,结合拌站产料数量与现场施工面积,能精准计算路面厚度,确保满足施工图设计及相关规范要求;应用智能摊铺碾压协同系统,则能通过GPS定位与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测路面施工混合料摊铺温度、速度及压路机轨迹,确保沥青路面施工质量万无一失。为解决沥青摊铺不均匀这一棘手难题,温永全还联合专业机构研发了车载红外快速检测技术。“采用这项技术,效率可达到每分钟完成0.5公里检测,漏检率从30%降到5%。”他自豪地说。
从曾宝荣的科研攻坚到温永全的质量坚守,银洲湖高速公路的每一段隧道、每一米路面,都凝结着建设者的智慧与汗水。他们用脚步丈量工程精度,用数据定义行业标准,以匠心铺就发展通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