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飞扬青春 “医”路逐光——五四青年21/2025-05-04/A05/89611746297897564.jpg
上一版3  4下一版  
青春助力“百千万” 仁济青年建新功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2025 年 5 月 4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江门市中心医院百年医心铸就青春担当
青春助力“百千万” 仁济青年建新功

胡洁珊
李浩钧
梁源浩
张磊
廖北能
王成兴
冼诗瑶
罗铭

    他们,以仁心丈量山河,用青春浇筑医者丰碑;他们,以精湛医术为刃,让先进诊疗技术扎根侨乡热土;他们,以担当诠释信仰,在“百千万工程”的沃土上书写无悔青春。他们,就是仁济青年!

    正是这样一群青年,以实际行动铸就了“广东省五四红旗团委”的荣耀勋章。作为这一省级荣誉的获得者,江门市中心医院团委在思想引领、组织建设、青年培养、志愿服务等领域深耕实践,以扎实成效赢得认可。

    荣誉的取得,是千锤百炼的勋章,是薪火相传的见证。近年来,在江门市中心医院党委和上级团委的领导下,该院团委全力打造“凝聚青年、服务大局、当好桥梁、从严治团”四维工作格局,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建功新时代,助力“百千万工程”,谱写护佑人民健康的青春篇章。

    思想引领,听党话跟党走——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该院团委始终坚持把思想建设作为青年工作的首要任务,通过主题教育、青年大学习、青年读党史、学习宣讲员讲党团课等,打造青年精神高地。近年来,逾100名院内外学习宣讲员累计宣讲微党课次数已超600次,筑牢青年思想根基。在思想引领下,该院团委创新实践载体,开展“青春心向党”系列行动,将医者精神与百年院训融入“健康直通车”义诊、健康科普大赛、医学人文讲座、科研创新培训等多元场景,以厨艺大赛、歌手大赛、体重管理挑战赛等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正能量。

    在思想引领与组织建设双轮驱动下,该院团委进一步深化“党建带团建”工作机制。2024年底顺利完成新一届团委及团支部换届选举,深化构建“团委—团支部—团小组”三级组织架构,为共青团工作筑牢根基。此外,该院团委以创建“青年文明号”为抓手,引领青年立足岗位奋斗,助力医院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目前拥有21个各级“青年文明号”集体,2023年神经内科三区还成功创建江门市卫生健康系统首个“国家级青年文明号”。这种精神血脉的传承与组织建设的创新,正转化为团员青年听党话、跟党走的实际行动,在医院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中书写着青春华章。

    凝聚力量,赋能“百千万工程”——

    “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恰是青春最响亮的声音。围绕“百千万工程”的重要任务,该院团委带动青年骨干积极参与“组团式”紧密型帮扶工作,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医院加大专科联盟、医联体建设力度,牵头成立20个专科联盟,与区域内多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合作关系,选派青年骨干赴基层医院担任管理职务,近两年先后输送5名优秀青年执行援疆援藏医疗任务,助力边疆医疗建设。

    “医者,不仅治病,更要暖心。”该院团委还积极践行志愿精神,不断创新医务社工服务内涵,推进“医护社义”四层角色服务模式,号召组建多个志愿服务队,青年志愿者在抗击疫情、义诊慰问、科普宣教、金晖行动等多项志愿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近两年,组织义工服务活动838场次,参与义工16827人次,服务时长55465.42小时,服务人数697104人次。

    汇聚人才,助力医院高质量发展——

    人才兴则发展兴,人才强则发展强。该院团委始终重视青年人才,聚焦本土青年人才培育,落实团省委“三乡行动”要求,通过编制全国首部医院青年发展规划(2021—2025年),为青年成长提供系统性指引。创新实施“仁济”青年学者计划,培养出一批批“临床+科研”复合型人才,全院现有江门本地籍博士、博士后12人。

    借助青年人才的力量,医院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不断续写新的篇章,成为全省50家高水平医院之一,在2021和2023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分别跻身“A+”等级,目前拥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1个,省级11个,市级29个,近五年共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12项、省部级16项,省级、市级科研成果奖181项,发表SCI论文153篇。

    在江门市中心医院,这种一脉相承、历久弥新的青春奋斗,正化为富有梦想的百年仁济精神,成为每个仁济青年实现人生价值、成就伟大梦想的源源动力。站在新起点上,该院团委将继续主动承担新时代重任,引领青年、“团”聚青年、服务青年,让更多青年在国家医疗事业发展的大潮中贡献更多青春智慧和力量。

    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记者走进江门市中心医院,采访了该院8位青年代表,他们不仅是医院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更是健康江门建设的“建设者”。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李银换 通讯员 徐建华

    名片

    中共党员,党龄17年,胃肠外科主治医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仁济青年说

    绝不做“差不多”的医生。

    王成兴

    微创雕刻,守护胃肠“生命通道”

    胃肠道是人体的“生命通道”,其健康是所有人赖以生存的基础。作为胃肠外科青年力量,王成兴深耕胃肠外科微创手术领域,以技术创新推动学科发展。

    在临床中,王成兴专注结直肠癌微创及综合治疗策略研究。通过盆底解剖的精研,他勇于探索“自下而上”的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aTME),积极开展结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相关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IIT),寻求结直肠癌综合治疗的新方案。这种“小创伤、快恢复”的实践,正是微创技术赋能医疗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在科研转化层面,王成兴聚焦结直肠癌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的生物标志物研究。他发现的多种生物标志物能有效预警结直肠癌肝转移、淋巴结转移及肿瘤复发风险,并通过粪便脱落细胞甲基化检测等技术实现早期癌变信号捕捉。近三年,他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5篇,得到多项省级科研基金支持,并获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青春赋能“百千万”,赤诚医心赴基层。王成兴曾积极响应号召,奔赴恩平市人民医院外二科开展为期一年的帮扶工作。“传承、融合、创新”这是在王成兴眼里仁济青年的形象。他认为,作为医疗体系中的“新鲜血液”,青年医师是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未来核心。

    名片

    中共党员,党龄13年,产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

    仁济青年说

    用专业守护生命,以青春实践誓言。

    冼诗瑶

    共情为舟,护航母婴生命花开

    在产科,青年医生冼诗瑶既是直面危机的“急先锋”,以快速决策守护母婴安全,又是解码生命的“翻译官”,将医学术语转化为孕育指南,更是全程陪伴的“摆渡人”,用专业温度缓解焦虑。

    作为女性产科医生,冼诗瑶以极强的共情力,为母婴保驾护航——当孕妈妈因身体剧变焦虑时,她用亲身经历化解沟通隔阂;当产妇突发大出血时,她保持“大心脏”般的冷静决策。这种体力与心力的高度协同,正是现代产科对青年医生的淬炼。

    除危重症外,冼诗瑶还深耕优生遗传领域,她常面对遗传病风险、超声异常等复杂病例。冼诗瑶回忆道,曾有孕妇因孕期服用了风险药物,列了一张长长的清单来咨询。她先了解孕妈妈焦虑的原因,再逐一解析风险点,从而消除她们的顾虑,通过持续监测为母婴护航。

    “创新、担当、奉献”这是冼诗瑶对仁济青年的注解,也是她工作的准则。冼诗瑶表示,青年医生既是生命的守护者,更是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永动引擎”。她将通过不断学习及经验累积,逐步发展成为医院医疗服务中的中坚力量。

    名片

    群众,感染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

    仁济青年说

    以心为灯,愿做生命守护人。

    罗铭

    重症尖兵,托举感染生命防线

    今年3月3日,江门市中心医院感染科重症监护病房(感染科ICU)正式揭牌启用。作为组建感染科ICU的首批成员,罗铭先后到该院及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中心)重症医学科进修学习,为学科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感染科ICU开科首战即遇“劲敌”。57岁脓毒症患者因蜂酒中毒多器官衰竭。面对这一复杂疑难病例,在重症医学科顾问许呢妹主任医师的指导下,罗铭医护团队展现教科书级救治:紧急启动“脓毒症1小时Bundle(集束化治疗)”,24小时内启动CRRT(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第三天锁定病因后精准调整抗生素治疗方案。经综合救治7天,患者病情好转转出感染科ICU。这场7天的“生命保卫战”,印证了“黄金干预窗口”理论——在病原体检测结果出炉前,医疗团队已基于病理生理机制抢先治疗,患者预后较好。

    在感染科ICU日积月累的工作经验,让罗磊深刻体会到感染科ICU医生就像是“将军+工匠+侦探+亲人+哲学家”,在多重角色中与时间赛跑,从死神手中抢回生命。

    “专业精进、仁心奉献、协作创新”,罗铭用三个关键词诠释仁济青年的成长密码。未来,他将继续当好“技术尖兵”,为医院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名片

    中共党员,党龄2年,重症医学科护士,伤口造口专科护士,本科(在读硕士)。

    仁济青年说

    以仁心济世,以青春筑梦,于细微处见担当,于坚守中显初心。

    胡洁珊

    重症护理,彰显专业生命担当

    在重症医学科这个生命博弈场,青年护士胡洁珊展现了超越年龄的专业沉淀。

    在多年工作中,她培养了从监护数据中预判病情的特殊敏锐度——当监护仪参数出现毫米级波动,她能迅速关联到潜在病情演变;面对全身插满生命支持管道的患者,她的每次护理操作都如拆弹般精准细致。这种将专业经验转化为临床直觉的能力,正是江门市中心医院ICU青年护士的成长印记。

    让胡洁珊印象深刻的是,几年前一位45岁患者因硬膜外血肿入院,她在巡房时发现患者血氧指标异常,在观察到血压、血氧饱和度下降与瞳孔变化的细微关联后,她立即报告医生,启动脑疝应急预案。从协助气管插管到护送CT检查,再到术后持续监护。当患者脱离危险时,她终于松了一口气。这份从生死博弈中收获的职业成就感,让她更深刻理解护理工作的价值:“当专业知识化作救命的力量,当生命因我们的守护重新绽放,这就是重症护理最动人的时刻。”

    胡洁珊用实际行动践行心中仁济青年的担当、温度、创新。未来,她将不断学习新的治疗方法和技术,为医院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名片

    共青团员,四肢关节骨科护士,本科。

    仁济青年说

    医路漫漫,以爱为舟;初心如炬,照亮征途。

    李浩钧

    专业温情,守护骨科患者安康

    从“橄榄绿”到“天使白”,李浩钧是退役军人,也是白衣天使。退伍不褪色,退役不退志,不论身在何处,李浩钧始终秉持军人本色,在新的“战场”上书写着敬业和担当。

    在骨科病房里,老年患者的身影总是格外牵动人心。他们或因骨折卧床不起,行动艰难;或被关节病痛反复折磨,苦不堪言,内心满是焦虑与不安。此时,李浩钧便成了病房里的一抹温暖亮色。他将军人雷厉风行、坚韧不拔的作风融入日常护理,又始终秉持着“耐心”与“细心”,如春风化雨般抚慰着患者的心灵。

    李浩钧还将军人的洞察力应用于临床护理。他曾参与救治糖尿病足合并低蛋白血症急症患者。患者呼吸急促、端坐呼吸,团队分析血检发现白蛋白显著偏低,判断胸腔积液可能,及时启动应急流程,超声证实后引流,患者症状缓解,凸显护理关键作用。

    “有本事、有担当、有品德”,李浩钧以“三有”诠释仁济青年的内涵。他认为,青年医护既要做技术突破的“破壁人”,又要当医者仁心的传承者,以创新与担当延续“医为民生”血脉。

    名片

    中共党员,党龄5年,医学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仁济青年说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梁源浩

    科研转化,践行医者责任担当

    在很多人眼里,医院里最常被提及的是医生和护士,但还有一群默默无闻的医学科研工作者,他们同样在为医疗进步付出努力,梁源浩就是其中一员。作为医学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他始终以临床需求为导向,致力于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填补诊疗空白。

    梁源浩和团队持续关注国内外学术前沿,深入临床一线挖掘痛点问题。比如,针对结核病诊断在资源匮乏地区的困境,他们研发了基于CRISPR技术的结核快速检测工具。这个工具集成等温扩增与微流控芯片技术,能快速识别结核分枝杆菌并初筛耐药性,为基层医疗提供便捷解决方案。

    在推动成果落地的实践中,梁源浩所在的医学研究中心创新构建了跨学科协作模式,整合临床医生、科研骨干等多方力量。依托“江门市精准与转化医学研究重点实验室”,团队将肿瘤早筛、个体化用药等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可用的检测产品,通过优化流程、制定标准,确保科研突破真正服务于患者。

    “在我心中,仁济青年的形象是协作奋发、求真务实、精益求精。”作为青年医学科研工作者,梁源浩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看到医学科研工作者的价值,为医疗质量提升与医院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名片

    中共党员,党龄15年,总务科电工,本科。

    仁济青年说

    持续学习,保持谦卑。

    廖北能

    后勤保障,守护医疗“电力动脉”

    在江门市中心医院,总务科电工廖北能用专业与责任诠释了后勤保障的关键作用——这群看似不起眼的“幕后守护者”,却是医疗体系平稳运转的“隐形引擎”。

    总务科作为医院的“后勤大管家”,需确保供电、供水、设备、设施等基础运行“零故障”。比如,24小时监控供电系统,定期巡检配电房、应急发电机,确保全院供电稳定;引入智能电表远程监控系统,实时掌握用电数据,提前预警异常。

    有一回,雷雨天气导致医院高压线路突发故障,廖北能5分钟返岗、20分钟完成双电源切换,保障手术室与ICU持续供电。这次抢修让他更坚定“平时如战时”的信条——后勤保障虽不直面病患,却时刻与生命同行。

    工作之余,廖北能坚持无偿献血多年,并获得“2020—2021年度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他常说:“电工保障医院‘电力动脉’,献血则是为生命‘充电’,都是守护健康的不同方式。”这份跨越岗位的奉献精神,正是“仁济新青年”担当的生动写照。

    “创新、担当、协作”是廖北能眼中的仁济青年形象,他认为,青年是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引擎”。作为后勤人员,他将通过智慧后勤管理提升效能,在突发应急中冲锋在前,搭建临床与后勤的“连心桥”。

    名片

    群众,眼科规培生,本科。

    仁济青年说

    倾我所学,排你所忧。

    张磊

    眼科追光,守护患者清晰视界

    眼科医生是光明的守护者——在直径仅24毫米的眼球“方寸之地”,他们用裂隙灯洞察微毫,以显微镜精准施治,为患者留住清晰视界。江门市中心医院眼科规培医生张磊,正是这样一位“追光者”,他希望用技术为患者驱散黑暗。

    在规培期间,张磊参与了一例高难度眼眶肿瘤手术。患者是一名5岁女童,因右眼突出就诊,确诊为眼球后方巨大肿物,邻近视神经,术中容易伤及视神经从而影响视力,手术风险极高。在眼科主任彭超的牵头下,团队邀请上级医院眼眶病专家主刀,张磊则全程配合。经过2小时精密操作,肿物被完整切除,且术后视力并没有受到影响。这场“光明保卫战”,让张磊更深刻体会到团队协作与精准医疗的力量。

    张磊通过参与疑难病例讨论、技能竞赛锤炼本领,更在临床实践中学习多学科协作模式。他在“第一届眼科住培医师临床技能竞赛”中,获得“病例分析”单项奖。这份荣誉不仅是对他专业能力的认可,更成为他成长路上的重要里程碑。

    “积极乐观、求知创新、不忘初心,是仁济青年的底色。”张磊认为,青年是医院发展的“生力军”,他将以乐观心态应对挑战,用创新思维突破技术瓶颈,为医院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